關于劉益謙的負面新聞實在太多,多到令人對他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會招來如此多的“不待見”。
一席談,大致有了答案。劉益謙說:“不需要美化我,但丑化我,我也不在乎。”在當下的媒體時代,作為旁觀者,對于新聞漩渦中的名人,不必幻想,也不抱有成見。看完這篇訪談,或許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劉=劉益謙
記=記者
記:你怎么看對你的負面評論?
劉:今天的社會環境特別奇怪。不是說我做的事很高尚,我也是個普通人,但不管是土豪也好,其它也好,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每個人,不管是誰,都有他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
不是說今天開了兩個美術館,就需要別人來歌頌我。開美術館沒人逼我,是自己愿意的,我肯定有自己的原則和思想。我做這個事,不是讓你們來評判的。
說白了,我不在乎這些評說。不過,既然我在做,給人家說也很正常。
記:介意別人說你沒文化嗎?
劉:很多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熱愛文物,覺得自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我認為他們對文化的理解比我差多了。
對文化的熱愛不是嘴巴說出來的,也不是寫篇文章的事,關鍵是你怎么樣去改變這個現狀。
記:說你沒文化的起因,可能是因為你的學歷,你介意嗎?
劉:你錯了,我是以初中沒畢業為榮的。
我得益于初中沒畢業就去賺錢了;遺憾也有,如果當年認真讀點書,今天看問題肯定更全面,做事更方便,掌握的東西也更多。
一個人掌握更多知識,肯定是好事。但認定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他有沒有知識,更不是簡單的文憑。我的個性決定了我是一個不斷學習的人,他們的知識面都不一定比我廣。
現在叫我去做教授的都要多少,我都懶得去,沒意義。
另外一方面,我就讓要他們難受。我就沒文化了,就沒文憑了,我初中沒畢業開美術館,你們難受不啦。我為什么要讓人家高興呢?我買個雞缸杯喝口茶他們都看不下去了,讓他們去吧。
記:那你心里稱得上有文化的人是什么樣的?
劉:我認為,中國目前稱得上文人的,為數不多,有文化的也不多,只是多認識幾個字而已。
我心目中的文人,首先要有價值觀,他不會為了利益去說一句話,和現在所謂的一些文人肯定是有距離的。
龍美術館浦東館
記:你二女兒讀書很好,是你的期待嗎?
劉:你又錯了。我不會因為女兒讀了個研究生,就認為她有文化了。
我有四個孩子,已經做外公了,人生最得意的,是四個孩子身上沒什么惡習。
我從來沒有逼過孩子讀書,愿意讀就讀,不愿意讀就不讀。二女兒平時功課一般,屬于臨場發揮型。上海交大畢業后,去了紐約大學,可以去第五大道逛街,比較舒服。
我覺得讀書不是現在這樣一個東西。今天的教育很失敗,一個老師,把50多個不同個性思想的學生,用標準答案去灌輸,這樣的書讀出來有什么用。
我兒子18歲了,這個年齡如果不讀書,就會很沖動,他肯定要先走過階段性的一個過程。
記:大家叫你土豪,你怎么看?
劉:其實我還蠻欣慰的,我是土豪呀。我認為這個詞是中性的,十年前叫我富豪,今天叫我土豪,都是一樣的,沒什么區別。
我對我自己還是很滿意的,開美術館是我高興做的事情。
記:可能你對許多事情常常抱著一個無所謂的態度,而且很真實地表露,會讓人誤會,會因此針對你。
劉:針對我就針對我吧,我也沒什么損失。
記:其實你有很多角色,但因為買藝術品被更多人知道。
劉:今天關心藝術品的人多了,十年前沒人關心藝術品的,這是一個小眾群體。十年前,你們錢江晚報也不會來采訪我的。
前提是國民富有了,需要物質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藝術品吸引人,是因為它傳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跟人類密切相關的。就像這個雞缸杯,是人做出來的,所以我們喜歡這個東西。
記:如此頻繁的曝光,會困擾你嗎?
劉:是別人曝光我的,我也沒辦法。
我認為開了這個美術館,有這樣的曝光率沒辦法。比如,他們說我搞收藏不是專業的,有幾個人是專業的?我沒有必要去學這個專業。我有一個上市公司是制藥的,我要了解藥的成分嗎?這是工程師的事情,我所關心的是這個藥出去有沒有市場。
看一件事要長遠,我不會因為這些人,就去改變自己要做的事。
龍美術館浦西館
記:所以你不會改變自己的做法。
劉:我考慮的是,我追逐財富30多年了,財富帶給我什么?
我們國家這三十年,經濟上和發達國家沒什么大距離了,但看不見的東西,距離還是有幾十年,比如價值觀、道德標準、文化素質、修養等等。
我相信,如果幾十年以后龍美術館還在,很多藝術家、收藏家會愿意捐贈作品,但是需要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會明白:一個收藏者,或者說得好聽一點,一個收藏家,只是一個藝術品的傳承者,而不是擁有者。他只是在傳承過程中,把東西更好地保護下來。
我開美術館,愿意來看的,我不拒絕;愿意捐作品捐錢,我們也愿意接受,因為做美術館是虧錢的。
其他角度,沒必要做過多解釋。有人會說,你開什么美術館,為什么不捐錢給窮人。他對你不信任,他不覺得這個行為可以提高民族文化修養,你怎么和他解釋?
記:你是草根出身的,聽說你最早做皮包創業,至今兩個大拇指粗細都不一樣,還開過出租車。30年積累財富、20年收藏,你自己的心態、對錢的觀念有變化嗎?
劉:當然有。
我主要做投資的,同時,行業跨界比較大。90年代開始買藝術品,最初就是看到了藝術品的價值空間,不管投資也好,投機也好,就是追逐財富,沒想過開美術館。
買東西,在這個圈子里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收藏者,買買買買就變成“家”了。這也是中國文化比較丑陋的地方,買其他東西就不會是收藏家,買這個就是了。
一開始這也買那也買,后來發現要買藝術精品,那么就開始買(拍賣圖錄的)封面,封面肯定好,這是個很簡單的邏輯關系。人家記住的,永遠是有名的那一張。
買好東西,慢慢有了一種快感。大家都跟你爭,你高一口買下來,有一種成就感,一種橫刀奪愛的感覺。
這些都是我在過去那些階段說過的話。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買得越來越多,理解又開始產生變化。家里沒地方放了,那就開個美術館吧,專門做個庫房,把東西往里面一擱,讓專業的人來幫你看著,讓大家都來看自己的東西,感覺也蠻好的。當時沒想過要開成現在這個樣子。
開浦東美術館的時候沒什么壓力,因為沒人來逼你。我買了個商場改建,1萬多平米,開了發現大家評價比較高,再開第二個,壓力就來了。因為第二個肯定要比第一個標準高。浦西美術館,建筑面積3萬多,政府也比較重視,社會會給你一個無形的壓力。
慢慢我感覺,不能狹義地去看這個事情,美術館是一個公共空間,是傳播文化的一個平臺,而不在乎展示誰的東西。
這是我很關鍵的一個變化。在開美術館中間,碰到問題我就會去想,就會有變化。
今年“5.18”世界博物館日,浦西美術館來了1萬多個觀眾,從早晨8點多排隊到下午5點多,你就像一個保安一樣站在門口維持秩序。(你自己?)對啊,同樣給你很快樂的感覺。這說明我開美術館是有意義的。
我是一個商人,開美術館的結果我自己是明白的,每年虧多少錢我也知道。開美術館,惟一的希望就是有人來看,現在排著隊看,效果是最大了,這本身是對我的認可。
所以我根本不會在乎人家說我沒文化,我有沒有文化不是他們說的。
記:你是怎么去判斷要不要出手買這件藝術品的?比如說這個雞缸杯。
劉:我認為,沒幾個人能跟我講雞缸杯值不值,我本身是搞投資的。這件東西,今天是碰到兩個人喜歡,花了2.8億,如果20個人參與,2.8億還能買到嗎?還是回到我說的,現在社會比較浮躁,我們現在主要還是在賺錢,沒考慮到錢賺來做什么事。
記:大家對你的一些事情有不太好的聯想,可能也是目前社會矛盾的原因,會覺得你開美術館是不是背后有一些利益。
劉:浦東美術館是我買了一個商場改建的,誰給我便宜了?大家會這樣想沒辦法,社會環境就這樣,沒必要去解釋。
朋友葉茂中和我說,你開美術館為什么不以自己的公司起名呢,他說,你只注意有形的東西,而不注意無形的。
我明白他的意思,恰恰我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認為做美術館就要純粹一點,不要和商業行為有多大關聯。
另外我認為,開美術館給人家議論,也是件好事,鞭策著你。有句話叫“捧殺捧殺”,每個人都捧你也不好。魯迅說過,當一個人得意的時候,就去動物園看孔雀。孔雀開屏的時候,只知道竭力得意自己的尾巴,卻忘記露出了自己的屁股。我們都要相信,要夾著尾巴做人。
根本問題還是因為社會太浮躁,看問題比較偏激。等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的生存壓力不這么大了,會覺得這些議論很無聊,會沉下心來,真正去關心一些事情。
可能很多人會希望我用雞缸杯喝水的時候最好打碎了,他們不是說要愛護文物嗎?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想?其實他們的心態我都知道。
記:你有一些昔日的朋友,后來站在了你的對立面,不知道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劉:這個行業我混了20年,我認為什么時候都不要裝。收藏這個圈,人都比較虛偽,買幾張畫就變收藏家了,見面都稱“兄長”啊什么的,你說虛偽不啦?
比如《功甫帖》,怎么個來龍去脈我太清楚了,所以一開始我就要反擊,我認為這個事情不是沖著真偽來的。
其實我不在乎他們,我天天事情多得要死,不可能天天去研究,但是這次事突破了我的底線,這本身是一張傳承有序沒有爭議的東西,傳到我手上被說成是假的,我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蘇東坡。
我這個人,個性上大家也都知道,也沒什么過多的人說我好。我感動的是,那天在美術館遇到一對情侶。他們說,劉先生我們合張影吧,那個時候的對話,是人與人的對話,沒有利益,是出于對藝術品的尊重。我心里比較高興,這是人家對你行為的一種認可。
有些人對我的認可,我根本不需要。拍賣公司肯定認可我的,因為我去買東西嘛,他們沒有不認可我的。
記:你剛剛在微信上寫最近家里要換阿姨,這些家事你也要親自管嗎?
劉:那你認為我應該怎么樣,天天有兩個保鏢站在后面是吧?那些都是裝×。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都不是自己的,我能用得了多少錢?
(你中午吃的什么?)
吃的湘菜,一個魚頭,一個長豇豆、還有一個蒜頭炒臘肉,60塊錢。
人啦,真正的強大,要得到別人尊重,主要是來自內心的強大。
換阿姨嘛,這個社會很多人都說阿姨不好找,不像我們過去的阿姨,可能從丫頭開始做做一輩子,互相依賴。現在的阿姨,不可能天天和她交流,但是希望相互了解信任。阿姨在你們家不會感覺壓抑,比較快樂,同時,你也感受到她對這個家的責任感和關心。
比如說你早上起來,她問你,劉先生你今天吃早飯嗎?這個不是裝得出來的,是人跟人接近了之后,產生的一種感覺。
我們這個阿姨是很好的阿姨,回老家了,她說等她和老公吵架了再回來,我說那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