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看到你的一段訪談,說你不太愿意參加研討會,也不樂意多發聲,原因是什么呢?
李小山:是這樣,我一直刻意盡可能少參加會議,少接受采訪和少寫文章。因為大部分會議純粹是消磨時間。至于發聲,我發覺很多年過去了,我的見解、思考和能力并沒有與時俱進,老調重彈沒意思。眼下很多人忙忙碌碌,動靜不小,但卻是一種低層次重復。反正,我還有點自控力,做不好不如不做。
另外,現在眾聲喧嘩,太鬧了。例如大家借助網絡,各種議論和觀點、吵架和謾罵,簡直鋪天蓋地。表面看,是一種言論自由和民意表達(事實上也確是如此),起到了一點點的社會糾錯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弊端顯而易見,甚至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端:一方面,社會的惡并沒有因為言論和民意有所收斂,有所改善,相反變得更為強硬和狡猾。言論也好,民意也好,在與惡的博弈中,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由于言論與民意的非理性方式,放大了其自身的缺陷——混亂、狹隘、好斗和毫無約束。我一直認為,我們民族像老小孩,一陣風一陣雨。恩格斯的名言: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統治者。反之亦然。社會的惡固然是社會機制的產物,其實人人有份,別指望誰可以超然在外。
不少人歡呼互聯網改變了社會,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我的感覺比較遲鈍,雖然感受到了某種變化,但這種變化只停留在表層,深入不到社會的巖層中去。控制是無時不在的,像一條條繩索把思想的空間捆得緊緊的。網絡確實提供了很多的意見,很多的態度,就像一陣陣的風,東邊刮,西邊刮,最后無影無蹤。有一點很明顯,我們的知識分子、學者、專家連什么是道義和真理的基本的共識都無法形成,就很難談什么建樹了。
有的人學問、知識都不缺,缺的是常識。我讀國外齊澤克的東西,讀國內汪暉、劉小楓的言論,常常疑惑,在旁征博引的巨量信息里,他們想說明什么?做個比喻,有的人埋頭苦讀了一萬本哲學書,苦讀了一萬本歷史書,苦讀了三萬本各種其它知識的書,夠牛掰了吧?但他們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證明香即是臭,白即是黑。事實上,不管是宗教極端思想、法西斯思想、階級斗爭思想,還是當下那些鼓吹國家主義的人的思想,倘若僅僅停留在個人的思想、個人的言論層面,都是可以的,也說不上什么危害性。每個個人的胡思亂想都是他們天然的權利。但是,一旦這些思想、言論進入社會實踐的層面,變成撩撥、挑動社會走上極端道路的思潮,便需要十分警惕了。那么多的教訓,那么災難歷歷在目,他們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一句話,真是不可救藥了。
記者:記得你說過現在的文化生態不理想,能否具體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李小山:這是一篇大文章,三言兩語說不清。我們社會缺乏溫度,缺乏彈性,缺乏凝聚力,缺乏認同感,缺乏個人的權利和保障——在這樣的處境里,很少人懷有希望,擁有尊嚴感。
在思想理論圈里,兩種觀點始終對立:制度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前者把解決問題的方案交給了制度變更和制度轉換,一旦制度轉換便萬象更新;后者則把林林總總的社會不良現象歸結到我們的文化傳承,從而斷言制度救不了文化傳承的娘胎病。社會制度是社會文明的階段和窗口,從中能夠窺測到方方面面,這類書籍和研究汗牛充棟。單就國際共運的線索看,很是清晰。從第二國際開始,有許多思想家開始質疑單一的歷史決定論,并把決定論歸為獨斷論——而獨斷論的后果,在蘇聯的實踐樣本中是一目了然的。一度盛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修正了原教旨馬克思主義,試圖從制度預設上消除獨斷論的陰霾。其實,我們眼下在制度問題上的繁瑣爭執,沒有超出上世紀四十年代中的《新華日報》社論的范圍和水準。要點在于,一切爭論的落實點最終都被權力銷蝕殆盡。顯著的例子:在指示可以僭越法律時,把“權力關進籠子”是癡人說夢。只有在法律可以管住指示時,關權力的那個籠子才看得見摸得著。古人說,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制度轉換和文化傳承的關系非常復雜,一團亂麻,不可能在實踐之外憑空拿出一個十全大補的方子,解決所有問題。
我們常常聽到這種言論:我們國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久要第一大了,如此的話,文化上揚眉吐氣的時候也指日可待了。現實是這樣嗎?文化既不能從對廉價勞動力的壓榨中生長,也不能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攫取中生長,更不能對未來的無限透支中生長。既然把文化當做生態看待,就說明它需要自然生長的過程。近幾年,學界持續討論關于“后發優勢”的問題。楊小凱的觀點是有啟發性的:我們國家在經濟上的爆發式增長,掩蓋了制度變革的迫切性,給拖延、拒絕變革制度送上借口,變成了“后發劣勢”。反觀文化、教育和體育的現狀,都遇到了同樣的瓶頸。
經濟可以突飛猛進,創造奇跡,這是被歷史證實過的——看看二戰前的歷史就明白了。經濟和文化之間的不平衡,說明了文化自身的慣性和邏輯。很多人不厭其煩談論我們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嚴重扭曲,人人在做升官發財的美夢,生活目標、價值觀單調和單一,像一大群被逼入一條無可逃遁的巷子里的羊。我們知道欺騙和謊言像霧霾,充斥在空氣中,有人卻把原因推到了市場經濟身上。幾十年前,市場經濟離我們尚有十萬八千里遠,大科學家錢學森迎合上意,為當時的狂熱冒進提供過畝產萬斤的“科學”依據,這是個多大的謊言啊。后來錢先生又事后諸葛亮地發問,現在為何不出大師?在我看,有點明知故問的意思。魯迅一直憤憤于知識者“欺”和“瞞”的惡習,末了還留下一句“一個都不寬恕”的名言。至今為止,我們沒有看到、聽到災難的制造者的任何懺悔,沒有看到、聽到罪惡的參與者的任何歉意,這便是隱患,便是危險的苗頭。
健全的人格只有建立在健全的公民社會之上,才是有保證的。除此之外沒有它途。如果每個人的公民意識覺醒并形成了,遠比雷鋒精神來得實際和重要。道德楷模很多時候時不過是一種致幻劑——當公道人心早已遍體鱗傷,道德楷模只是吊在半空里的日曬雨淋的破爛幌子。我的一個朋友說的好:善是一種愿望,惡則是一種力量。
記者:藝術界的情況又如何呢?
李小山:藝術界是當下整個文化生態里的一個切片,其主流價值觀與我上面所說沒有任何區別——權力通吃、急功近利和標準扭曲。我們的美協系統,畫院系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手握的資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協、書協主席,畫院院長的職位是與金錢劃等號的——官位可以賣錢是由供需關系造成,出錢的人吃定官位具有含金量。放大了看,無恥與無知結盟,其實是整個體制的派生物。由權力掌管的文化部門全都一個調子——電影、文學、音樂、曲藝等等。舉例說,作家協會作為統管全國成千上萬專業作家的衙門,主導著主流文學觀和文學創作。由他們掌控的各種獎項,就像內部的分肥行為,結果便是鼓勵保守的文學觀念和陳腐的文學趣味。有人宣稱,那些協會、畫院之類機構太浪費納稅人的錢,應該取消。這不是問題的根本。與天文數字的“三公”消費相比,與天文數字的貪腐和侵吞資源相比,協會和畫院花的是小錢,微不足道。它們的存在是一種標記,證明權力對于控制思想及創作的合法性。標準的扭曲必然帶來各種亂象,也必然導致藝術實踐的自我矮化。當然,藝術是人的對象,人的自我矮化才是本質問題。
記者:30年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生了什么變化?
李小山:馬克思這么說過: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提供的則是后者未來的發展圖景。這就是為什么人只能在已經具備的歷史條件下造就自我。凡有過一些經歷的人都記得,中國當代藝術是怎樣從無到有,從地下到地上,從受壓制到成為時髦的一段歷史。首先,當代藝術就其定義而言,并非一個時間概念,它還包括前所未有的各種新的藝術類型:觀念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等。這些東西都是西方的饋贈,都有西方的現成版本,我們只是“拿來”。其次,中國當代藝術家伴隨著壓力、冷漠和打擊,身背的意識形態重負;結社、展覽、出版無不困難重重。第三,中國當代藝術是典型的墻外開花墻內香,這是由特殊時期造成的特殊情況。第四,沒有市場和資本就沒有中國當代藝術的順利發展。靠道德靠精神靠信念,固然可以支撐藝術家開山辟路,但形成不了氣候。大家都是知道的,市場具有非道德非意識形態的特點。在市場上只有買賣,如果道德和意識形態也可以買賣的話,一樣是可以流通的。
有些論者由此指責,中國當代藝術先天不足。這是肯定的,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什么東西是先天就“足”的呢?當然啦,由于中國當代藝術在較長的時間內匍匐在西方現成版本陰影之下,策略化的設計太多了,投機心理重,老想左右逢源,導致了原創性弱、過早結殼這些毛病。不少當紅藝術家正在快速凋謝,癥結仍是娘胎病在作怪。我還要補充,西方不是道義的化身,不是救世主。事實最有說服力——有的時候,他們在道義和勢利的選擇上,照樣選擇后者。正如國際歌里說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中國當代藝術的成長、完善和強大,終究只能依靠自己。
記者:當代藝術的本質是反體制化?
李小山:當代藝術的后腦殼并沒有長反骨,并不會為反而反。當代藝術提倡多元化,多樣性和差異性。藝術創作是個體行為,但是每個個體都社會成員,受到各種社會秩序和習慣的約束,大家隨大流,千人一面。藝術家是一群敏感的人,不安分的人,秩序和習慣是他們的天敵,所以免不了發生沖突。
記者:過去二十年,產生了大批利用“毛”形象或“文革”符號的作品,可否稱為藝術史上常見的美學彎路?
李小山:美學彎路?這個提法有點意思。我前面說了,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很講究策略,有的用“毛”形象,有的用“文革”符號,還有人用中國傳統元素,譬如火藥、文字、燈籠等等。這樣的做法容易引起國際同行的注意,也容易因中國身份而獲得認同。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說,中國當代藝術史是西方當代藝術史的一個小章節,意思是清楚不過的。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都有他們的文化屬性,沒有人可以憑空創作。按實驗心理學的說法,即便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是有潛在依據的。我的看法比較原始:藝術實質上是一種游戲。至于游戲的附加值,就看每個藝術家的才華和能量了——這方面,艾未未是尤為突出的一個例子。
記者:中國藝術家想在全球化中占據一席之地,最應該搞清楚什么?
李小山:全球化是回避不了話題。但是在眼下,全球化就是西化。中國藝術家不可能把眼睛盯著埃塞俄比亞,盯著洪都拉斯,盯著柬埔寨。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西方。許多年來,關于中國和西方二元對立的爭論沒有消停過,而且還會繼續下去。中心只有一個,即西方。當阿拉伯人、印度人大談東西方沖突時,中國不算在內。在薩伊德的《東方主義》里,就沒有中國一丁點位置。不可否認,在全球化的趨勢里,應該包含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和地域性,這不是指我們熟悉的政治術語里講的世界多極性。同時,我認為在過去的兩三百年之內,中國對于人類文明所做的貢獻太小了,這或許是我們最應該搞清楚的地方。
薩伊德的名著《東方主義》
薩伊德《東方主義》
記者:藝術院校的學生面對成名成家和各種誘惑,難以保持清醒的頭腦,應該反思教育中存在的什么問題?
李小山:老師的頭腦都亂成了一鍋粥,就別苛求學生了。有學者疾呼,再按現有的教育模式往下走,學生將退化成為動物。在種種激憤的言論當中,至少顯示了一點,現存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已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隨著教育行政化、官僚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嚴重地擠壓了學術空間和思想自由。我比較清楚教師隊伍精神狀態和職業素質。沒有理由責怪學生,大的環境和氛圍如此,與清不清醒其實已無關系。當多數學生喪失了青春的激情、基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甚至連做壞事的膽量都沒有了,才是真正的死穴。就如一個人面對豐盛的飯菜,什么也不想吃。患了厭食癥的人,你能指望他身體健康嗎?
記者:這么說,藝術院校中主要問題來自政策性根源?
李小山:這個問題應該由教育部的頭頭來回答。我憑著一種常識判斷,或者,從結果倒推原因的話,毫無疑問是這樣。人們懷念老北大,老清華,實質是懷念其時的教育機制——在其時教育機制里,出現了一批厲害的知識分子,出現了一堆學術成果。前幾年,有一個邀請著名大學校長每人推薦五本書的活動,我仔細看了他們的推薦的書名,說實話,著實讓人心寒。要么是因為他們的身份不得不如此做,要么是因為他們的學養確實只能如此做。前者是虛偽,后者是膚淺,兩者都是難以容忍的。拿《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這是一本勵志書?還是一部文學精品?此小說宣揚的觀念,所一種我們熟悉不過的灌輸。作為文學作品,我看不出里面絲毫的美學價值。
在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話:有的人在專家面前是黨的干部,在黨面前是專家。現在,這樣的人多得數不清。從某個角度上講,現存的教育機制非常“成功”。它制造出了一批又一批螺絲釘:聽話、順從、不叛逆。正如錢理群說的,他們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與社會保持了高度的“和諧”。
記者:有人認為,學院知識分子越來越注重個人利益和及時行樂,與現實問題漸行漸遠,你覺得呢?
李小山: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右派”站出來指責當時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問題閉起了眼睛。不閉起眼睛的結果,就是眼睜睜地看著“蛋”往“墻”上撞。到了現在,許多知識分子變得更乖巧,更實際,也更犬儒。他們不是閉起了眼睛,而是直接把腦袋插進了沙堆,事不關己,天塌下來又不是壓著我一個人。沉淪是容易的,堅持卻是艱難的。所以,我時時提醒自己,盡量不做事后讓自己臉紅的事。
記者:你一直批評中國畫,可是有的中國畫家很真誠地表達,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推動中國畫繼續發展。
李小山:真誠是不足信的。而且,真誠這東西有時候是可怕的。眼下,一幫新儒家正在非常真誠地幫助國家出謀劃策——為什么他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他們對這個國家愛得真誠(請原諒我改動艾青的詩句)。他們真誠到了把余英時逐出儒門,因為余竟然相信憲政和普世價值。再說了,沒有人真誠得過希特勒、本•拉登,他們為了真誠敢與全世界為敵。所以,我始終相信兩點,理性和常識。假如有人真誠地認為一萬年后太陽會從西邊升起,面對這樣的幺蛾子,別爭辯,少費些口舌吧。我對中國畫沒那么反感。相反,我非常喜歡中國畫。但我得補充,我喜歡以前的中國畫,尤其是宋代的中國畫。宋以后一步一個臺階往下走,時至今日,頹勢依舊。對待中國畫的看法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態度。中國這樣文明古國如果缺乏深刻的、全局性的現代化轉換過程,后果便是保守主義經常占據上風。開個玩笑,連貪官家里的抄出來的所謂藝術品也都是傳統書畫作品。就像我常常會接到邀請,參加一些機構的文化活動,幾乎都是一色的傳統書畫。無論是官員、商人,還是大眾,多數人的趣味都在現代之前,在前現代之前,情況就一目了然了。聯系到前面說的文化生態問題,我對中國畫的看法應該說是清晰的。
記者:很多對藝術批評的現狀不滿意,如何辨別真正有價值的發聲呢?
李小山:批評家應該具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職業素養,二,職業操守。職業素養因人而異,有的底子厚,有的底子薄;有的有自己的理論系統,有的只是有感而發。但是,職業操守就屬于一個底線問題。眼下,權力話語和資本話語所向披靡,人們迷信級別、官位,迷信市場價格,自然而然,學術的話語權變得無足輕重了。許多批評家成為吹鼓手、轎夫和廣告詞的撰寫者,職業操守的喪失,與其它領域的情況差不多。胡言亂語的“磚家”一撥又一撥,大家見怪不怪了。世道如此,批評家再學術,再公正,再堅守,人家老是把你的話當做耳旁風,時間長了,你總不能一直自說自話吧?優秀的批評家有素養,有擔當,像優秀的藝術家一樣,終究極少數。我前面說,現在是眾聲喧嘩,太鬧了。吵架的人嗓門總是一個比一個大。說理卻不靠這個——很多時候,說理是孤立的,是受冷遇的。聽眾習慣了大嗓門,耳朵有點失聰了。
記者:請聯系你的本職工作,談談中國的美術館問題。有學者指出大部分美術館其實是展覽館,背后是管理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李小山:中國的美術館大部分是收費展覽館——請注意收費二字。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花錢租場地做展覽已是常態。我手里沒有數據,不知道各地美術館的財務年報里場租費的比重。隨著物價上漲,場租費也是水漲船高,估計收入是十分可觀的。近年來,許多地方的美術館硬件建設欣欣向榮,各地有新館上馬。有的場館很贊很潮,達到了國際高水準。我曾去一家省級美術館參觀,共三層,一層是展廳,三層是休閑區,二層全是辦公室。館長、書記一人一大間,副館長、副書記一人一單間,連部門主任也是一個單間,并且裝修豪華,設施齊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美術館的行政化、官僚化狀況與所有衙門如出一轍,這樣,所有癥結也是如出一轍的。
記得吳冠中說過,現在的美盲比文盲多。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美和審美,在當下的藝術系統里,僅是一個方面,一種品質。當下的藝術集觀念、知識、感覺、經驗、行動為一體,拓寬了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了藝術家的自由度,使得藝術更多地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說句實話,在培育、提高觀眾欣賞藝術的水平方面,很多美術館做得不如商場、廣告和各類產品設計。我看到不少櫥窗、廣告、產品設計的藝術趣味和內涵相對不錯,而到很多美術館,撲面而來的卻一股與世隔絕的陳舊氣息。前者與當下的生活和人們的期許密切相關,后者停留在幾十年、上百年前的階段。我要說明一點,就性質及功能而言,美術館和博物館不同。博物館是面朝以往的,主要是陣列、展示藏品,把以往的文化藝術成果予以推廣和普及。美術館是面向當下和未來的,應在觀念、視野、知識方面不斷積累和增量,為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添磚加瓦。
西方國家的美術館有不少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從改革開放以來實際情況看,不論在什么領域,大凡我們誠懇向西方學習并借鑒其經驗,就有起色,就有成果。而大凡拒絕學習和借鑒的領域,都存在著僵化現象,甚至存在倒行逆施的趨勢。換句話說,每當我們敞開大門努力靠近世界文明潮流時,我們就發展,就進步。每當我們關上大門或半開半關是,我們就停滯,就受挫。學習和借鑒不是拜服在人家腳下,不是向人家諂媚,而是為了接近標準,超越標準——當然了,說起超越,目前只是想想而已,估計時間很不短。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美術館會議,發覺大家都熱衷于談特色。我說了,國內的美術館往往只強調所謂的特色。特色二字相信大家早已聽得耳朵起老繭了,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具體單位,“特色論”是我們的最大特色,既是護身符,又是最好的保護色。我并不籠統地反對特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美術館應該有自身的特色,這是無疑的。然而,這種特色須建立在普遍的標準上,否則特色很容易給不作為或亂作為找借口,變成自欺欺人的理由。明知在理念、運行、管理等等方面,普遍的標準已經擺在那里,故意忽視和排斥,不得不說是霸道和蠻橫。
美術館的使命是很明確的:展覽、公教、研究、收藏。從工作性質看,并不復雜,關鍵是專業態度和專業精神。混日子是最容易的,混日子久了,就會變得既蠢笨又麻木。目前國內已有美術館和在建美術館數量夠可觀的了,下工夫做好分內事才是根本。不光美術館,其它場館也一樣,不下工夫做好分內事,建再多的音樂廳、歌劇院、體育場,都是白搭,都是浪費。另外,我還想補充一句,在收藏方面,不少美術館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長官意志,人情關系等等,收藏門檻太低,或者干脆就不設門檻,阿貓阿狗,收羅進來再說。曾有一家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得意洋洋地對我說,盧浮宮藏了五萬件作品,我們館已有四萬多了。美術館的收藏,一言蔽之,就是收藏藝術史。收進一堆垃圾,是扯蛋,是對美術館形象的極大嘲諷。
李小山簡介
李小山,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美術館館長。出版著作有:《中國現代繪畫史》、《批評的姿態》、《陣中叫陣》、《我們面對什么》。出版長篇小說有《木馬》、《作業》、《有光》、《箴言》。策劃并主持過數十個藝術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