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吳老師,您是否較喜愛以哪種動物入畫?為什么?
我喜歡以狗、馬兩種動物入畫,這兩種動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朋友和伙伴,和人類的關系密不可分。今時今日,人們飼養得最多的動物可算是狗,而最令人類癡迷的動物則是馬。
但會以這兩種動物入畫,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對它們較為熟悉,一不留神它們便又出現在我的畫紙上,這其實并非刻意為之。我年幼時曾養過好幾只狗,知青時代也曾趕過馬車,也曾連續兩個月一人單騎在牧區寫生,每天都在馬背上度過。這些經歷,使我對這兩種動物較為熟悉,我在馬和狗的身上發現了許多閃光點,例如人們有擇友的權利,有時候更會過于挑剔,別人的一點缺點和錯誤也不能容忍;但狗卻不會挑剔,不管你是其貌不揚或是花容月貌,不管你是家無儋石或是富可敵國,它對你始終敬愛如一、不離不棄;不論你有什么缺點或犯了什么錯它都會諒解你、包容你;當你感到孤獨、沮喪的時候,它會用行動安慰你,讓你不再感到孤單,變得堅強起來;當你懶惰在家苦無動力的時候,它的活力會感染你;當你傷心失意、情緒低落或興高采烈、歡天喜地的時候,它會「察言觀色」,透過你的表情變化,觀察并了解你,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只要你不拋棄它,它便會終身不移地陪伴你。
至于畫馬,是因為去年正逢馬年,機緣之下,有朋友邀我畫一幅馬圖給他,當我走進馬場取材時,又發現了一片新天地。馬的鬃毛和馬尾都非常適合利用筆墨來表現,而品種也較狗要少得多,表情亦比較單一,相對地較容易掌握,無怪乎從古至今畫馬之人多,而畫狗者少。
二、老師的畫作中,有一部分是繪畫澳門的跑狗比賽的,何以會選擇澳門特色性的跑狗比賽作為繪畫的題材?
選擇澳門賽狗其實也屬于偶然,有一次在澳門逸園賽狗場看到學校在舉辦運動會,會場上只見天上各色彩旗隨風飄揚,地上一群狗只自由自在地遛噠著,場內則播放著由樂隊演奏著的運動員進行曲;運動會開始后,一時間,學生在里圈跑,狗只在外圈跑,那情境令我大開眼界,簡直比任何一部電影鏡頭還要精彩,至今難忘。
在“農村插隊”(即插隊落戶,意指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的“上山下鄉運動”中高、初中畢業生到農村生產隊當農民的模式)時,我曾經養了一只小狗,由于我打彈弓的水準一絕,小狗從小就吃我用彈弓打的鳥肉長大。冬季下大雪了,我開心的帶著狗隨著雪地上的腳印追蹤兔子,可惜的是我們看到兔子,而狗即使費盡了氣力,最后依然是追不上兔子。直到我來到澳門,深入研究澳門賽狗的相關資料時,我才知道原來在全世界眾多品種的狗只中,賽狗場里飼養的“靈緹犬”是世界上腳程速度最快的犬類,能輕易追上兔子,且反應靈敏,很少失誤。它擁有健美的肌肉、修長的四肢、尖長的嘴巴、纖細的腰圍,因此奔跑時姿態十分優美,它的身影時常在我的腦海浮現,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要畫它,開始時是畫速寫的,但感覺味道不對,又嘗試了用油畫畫,但還是不滿意,最終才用了水墨寫意去描繪。
藝術源于生活,原來就愛狗的我好像在澳門發現了新大陸,因此逸園狗場就成了我每周必去的場所,常常會于晚上前去觀賽,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受,那種對于藝術的熱情成為了我無可抗拒的吸引力。
三、繪畫動物有哪些地方是較難當握的?老師是通過什么方法,令您所繪的題材躍然紙上,予人一種靈動之感?
古人曰:“外師造化,終得心源”,我認為賽狗場的狗只就是我的老師,據我平日的觀察,它們平常待人友善、溫順服貼,不過警覺性很高,眼神一刻不停地觀察身邊的一切,進入賽場后更會搖身一變成勇士,繃緊全身肌肉,用眼睛放射出威攝之光,用后腿不停踹地,更會不時發出幾聲低吠,與平常的狀態絕不一樣。到了比賽時刻,閘門一打開它們瞬間就像離弦的箭那樣飛射而出,把平日所積累的力量展現出來,噴發著速度和耐力的勢,充滿著頑強的拼博精神。那一瞬間我從另一個層面上理解到藝術里常說的“厚積薄發”,創作的閘門也在這一瞬間自然地打開了,而應該畫什么、怎么畫,這些一直令我暝思苦想多年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創作過程中,我利用線條表現狗只的力量之美、動感之美,向觀者傳遞積極向上、自由奔放的精神,這也是我希望透過作品所表達的藝術效果。我認為描繪動物的難度很大,比花在人物、山水、花鳥等事物上所花的心力更大,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人物創作為主,因此一開始畫賽狗題材時確實有點茫無頭緒,一方面因為觀看賽狗時拍攝下來的動態照片,大多又因為狗只奔跑時的速度太快而模糊,不能使用;另一方面也因為我不擅于利用照片繪畫景物。幸好我曾有飼養狗只的經驗,親朋好友當中亦有人有養狗,所以我可透過回憶及觀察狗只的動作、習慣來描繪賽狗題材的作品,雖然最初的作品感覺仍有點不足,但多畫幾次后便找到感覺,越來越有把握了。
四、老師能否與我們分享您繪畫動物的心得、技巧?
說到繪畫動物的技巧,不外乎兩個字——“多練”,熟能生巧,不單單只是對繪畫手法的熟練,亦要讓自己熟習所要繪畫的動物,然后依照著自己的觀察和經驗,讓這些動物的身型、行為、習慣等,自然地浮現在你的腦海中,接著再進行描繪,那么你所描繪的動物便會顯得“形神俱備”,因此觀察也是一項學習繪畫的重要方式。“農村插隊”時期,我曾趕過馬車,每天都要喂馬,駕轅,與馬相時間相處,后來我亦曾到過牧區進行為時一個多月的寫生,天天一人單騎游走于天山深處,有時一天也不會見到一個人,入目所見的除了馬,還是馬,這段時期陪伴我最多的亦是馬,這些體驗讓我對馬的各種方面嫻熟于心。為了觀察對繪畫的影響,我曾利用學生和朋友做了一個小實驗。有一次,我在課上拿出了一張人物照片,讓學生們進行臨摹,然后在下一節課再要求學生用賽狗的照片進行臨摹,最后我把學生們前行臨摹的兩幅畫作對比,發現所有學生所畫的人物畫比賽狗畫都要出色。學生們每天與人相處的機會較多、時間較長,能觀察的時間比較多。相反地,他們與狗的相處的時間較少,對“靈緹犬”的了解的更少,因此所畫的畫自然比不上另一幅人物畫。還有一次,我的幾個畫家朋友在聚會時看了我畫的幾張馬的速寫作品,并對此很感興趣,一定讓我帶他們一起去畫馬,可是寫生后大家互相分享的寫生成果卻讓我吃驚。我的這些繪畫高手的朋友,他們筆下的馬著實讓我失望,而他們亦表示馬不是容易掌握的繪畫主題,最后我才發現觀察對繪畫的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五、老師有何創作理念?你希望透過創作,向觀者傳達什么訊息或思想?
創作是我生命的全部,它充實了我的生命。如果不創作,我的生命將失去意義。有一次,我在課堂教學中突然得到一個創作靈感,但由于課堂尚未完結,不能馬上動筆,因此我心急如焚,更為此而急得流淚,眾學生見此亦不知所措起來,連忙問我為何突然哭了,我情急之下只能羞窘地說:“我在想孩子!”事后,我省思時也發覺自己說得沒錯,我就是在想孩子,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孩子,而創作則充實了我的生命。而澳門的賽狗場、賽馬場則是我經常去寫生的兩個地方,寫生是為了體驗生活,有了生活的積淀,作品也就自然形成了。我喜歡用隨性的線條表現的動感之美、力量之美,透過動物之美,向人們傳遞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希望更多人類懂得珍惜生命、善待動物的期望!
六、老師在北京、珠海及澳門三地均設有工作室,為何會選擇這三個地方?在上述三地進行創作有何不同之感?這對老師進行創作有何幫助?
我在澳門、珠海、北京三地都設有工作室,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為了創作能夠便利一點,作為一個藝術創作人,我不希望錯過靈感涌現的時機,而我習慣靈思涌現時必須馬上動筆;其二,祖國幅員遼闊,我又酷愛到不同的地方走走,如新疆、北京、珠海、澳門等地,體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隨!在這三個地理位置不一的城巿設畫室,便于我隨時就近到工作室創作,而不用把靈感和時間浪費在漫長的交通上,也便于與居住在不同城巿朋友一起聚會、喝茶、畫畫,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