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4月8日16:00-18:00
地點:33藝術中心
參與嘉賓:
喬十光(中國現代漆畫的開拓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皮道堅(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湖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蘇星(廣東省美協漆畫藝委會主任、廣州市美協漆畫藝委會主任、廣州美術學院客座副教授、漆畫家)
張溫帙(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韓國國立首爾科技大學博士,漆藝家、陶藝家、公共藝術設計家、學者)
蔡江宇(廣東省高等院校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副教授)
劉奕(33藝術中心創始人)
杜樹華(喬十光美術館執行館長)
張波(33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對于漆藝來說,材料即是生命線,因而,漆藝的當代性是在保證傳統用材前提下的創新,材料美感與作品的當代思想表達相得益彰、和諧交融。”
中國現代漆畫的開拓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喬十光先生首次來到33藝術中心參觀,并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進行了點評,對于《漆語三人行》前言中的這段文字,他表示深切地贊同,由此開始了此次的“漆語心聲”分享會。
(一)“漆語三人行”背后的故事
張波:首先我代表33藝術中心歡迎大家的到來。這不是一個研討會,也不是展覽開幕,本來展覽展到4月7日截止,但是有很多的朋友要求我們延長這個展覽,我們經過商議將展期延長一個月,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今天的聚會是展覽的延續,剛好有這樣一個機會,將喬十光老師、策展人皮道堅老師及眾位老師請到現場。
我想先介紹一下33藝術中心,從藝術中心的支持者劉奕小姐說起,劉奕小姐的家族生意是在公共交通領域,她本人跟藝術結緣的起點就是因為漆。因劉奕小姐送女兒到英國讀書,在英國接觸了形式各樣的藝術,后來又認識了一個很重要的漆藝家張溫帙小姐,因與張溫帙的結識而被帶入漆的世界。之后,劉小姐支持了張老師在美國紐約的一個很重要的漆藝展覽,此后劉小姐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通過資助藝術家開始了她的藝術之旅。她在美國認識了皮道堅老師,這可能是改變她人生一個重大的轉變。因為與皮老師的結識,回到國內以后,她把原本用作辦公的場地重新裝修,開辦了33藝術中心。我有幸自創辦之初就作為中心的藝術總監參與其中,中心開辦以來已經有半年時間,我們始終沒有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展覽,“漆語三人行”是我們在做了兩個展覽之后專門策劃的展覽,請皮道堅老師親自做學術主持和策展人,這個展覽非常獨特,醞釀了半年之久才呈現給大家。在我看來,用“漆語三人行”這樣的漆語言,在廣州當代藝術圈里,我們真的獨樹一幟,可能我們還會做很多的延續。這是關于33藝術中心及此次展覽的簡短介紹。
劉奕:2013年,有幸認識皮老師,讓我在藝術領域更加堅定。我們把原來的辦公場地清空之后拿來做藝術中心,在廣州跟杜樹華先生接觸后,我們達成共識,以后在漆領域可以共同去支持藝術家,努力去做更多有利于漆藝推廣的事情。我是非常榮幸也很愿意去做這件事。
(二)漆語心聲
皮道堅:首先我要感謝喬老師為這個展覽寫的四個字,那句話讓我非常的感動,“漆語心聲”,漆語是你發自內心的聲音,對于藝術家來說,“說他的藝術是真誠的”是最高的獎賞,這四個字對參展藝術家、對作為策展人的我都是很高的獎勵,我非常感謝喬老師。33藝術中心做這個展覽,剛剛總監張波先生和主席劉奕小姐都談了他們的看法,我想說的是這次這個展覽確實在廣州產生一些影響,媒體、公眾都非常感興趣,我想這也是喬老師非常樂于見到的情況——漆藝現在有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支持,今后還要大家一起來努力,還有樹華這邊的機構,今天我才知道你們有平面媒體、新媒體部分,這對于推動當代漆藝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想今天的聚會,能請到喬老師,非常不容易,喬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對漆藝的熱情非常飽滿,他對參展藝術家作品的評價,都可以看出老先生的思想非常敏銳。下面我想請喬老師講講他看了展覽之后的一些想法。
喬十光:我講話困難,吐詞不清。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張溫帙曾送我一本材料的書,她對陶瓷重視,對漆材料也喜歡,無論陶瓷還是漆,都是材料語言,這是對材料的重視,中國很少有這樣的畫家。中國是文人畫的國度,講究筆墨,有很多的條條框框,對材料不那么重視,對墨的濃淡干濕焦五種變化非常關注。中國畫幾乎沒有色彩,跟西方油畫的色彩沒法比,在西方人看來,繪畫不要色彩如同音樂不用音響一樣,中國的漆畫像西方的油畫一樣,外國人都能理解,因而比水墨畫有更大國際的市場。漆畫的材質是獨一無二的,從視覺效果來看,漆畫甲天下。看漆畫的原作,大家都會喜歡,雅俗共賞。漆畫前途無量。
皮道堅:喬老師在廣東,至少讓更多的人了解漆畫漆藝,通過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這是當下最有意義的事情。
張波:今天這個聚會,讓很多感興趣的人來參與,以后我們可以多做幾場。對于學生群體,我們可以再做一些宣傳,因為我們藝術中心還有很大一個功效,就是社會公益,它是非盈利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希望在審美教育方面貢獻一份力量。剛才喬老師在談對一組骷髏作品的看法時,他調侃說自己是保守,其實不是,因為審美的東西還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無論是現代當代,它還是一個話題,對于公眾來說,審美的影響還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將曾經的師兄弟蘇星、蔡江宇請到現場,我們做這個展覽他們非常開心,因為他們是廣州美院這個專業第一期的學生,蘇星一直堅持到現在。
(三)大漆 DAQI
公眾對漆畫不甚了解,談到漆畫,以為“漆”是“油漆”,事實上,此“漆”是“大漆”。
蔡江宇:英文里頭沒有大漆這個詞,統一稱為lacquer。在日本叫きうるし,就是中國的大漆,其實只有中國最準確,因為我們的漆文化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日本叫きうるし,到了韓國叫날옻,在外國叫lacquer,根本不準確,lacquer是工業的東西。
我在國外數年都沒有看見過漆,有次日本天皇訪問德國,他們帶去了兩個展覽,一個是漆藝,另一個是索尼,當時德國人是全家去看展覽,當時博物館上千人拍著長隊,記憶中只有一次畢加索的展覽才這么隆重,我也跟著排隊,進去一看全是日本傳統的漆器,盤、碗、筷子、屏風等,非常漂亮。這個代表日本精致的工藝傳播出去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張溫帙:我上次跟皮老師去韓國的漆藝美術館,金圣洙教授專門跟我們講到大漆的說法,他說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外國人把大漆翻譯成 natural lacquer,他不認可這樣的翻譯,堅持說날옻,他說我們應該叫大漆,翻譯成英文是 daqi,日本就是きうるし,這樣外國人就會很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道daqi是什么,不知道날옻是什么,不知道きうるし是什么,一定會去了解。金圣洙教授說不能翻譯成natural lacquer,大漆是中國、韓國、日本特有的材料。
皮道堅:剛剛喬老師說到的“甲天下”非常正確,就是因為材料的物性,物質材料的本性,是不可替代的,是其他材料達不到的。
張溫帙:所以我以后會跟人講大漆,用英文也是直接講daqi。
蘇星:漆材料確實是最棒的材料,這個展覽我覺得最有代表的意義是皮道堅老師提出的“材料是創新的生命線”,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這樣提出來,整個展覽是以當代藝術的形式來展示出來,我覺得很有一種突破。在我們廣東這兩年的展覽里面,我們提出多元化的概念。前幾日蔡克振老師在廣州文化館有個專題講座,他把福建跟廣東作對比,我們廣東入選獲獎的作品風格都不同的,福建入選率非常高,但是作品的類同很多,幾乎是一兩個人畫出來的風格,從這個角度來說,皮道堅老師在我們這里推動漆畫的發展,形成“多元化,純藝術”的氛圍,通過當代藝術的觀念、傳統工藝及材料來表達,我覺得這是很深刻的啟發。
十年前我在廣美上課的時候,課程只有四周時間,不敢用大漆,大漆一過敏,兩三周時間就浪費了,大家過敏完之后課程已經結束了。到了今天,很多學生主動要求,說我不怕過敏,我要嘗試大漆。深入研究漆畫,對大漆的喜愛,已經深入到學生及漆畫家這個群體里。到今天,有成就的漆畫家,幾乎都在用大漆畫畫。
喬老師來到廣東,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好的消息,蔡老師在這里耕耘了幾十年,兩位全國最頂尖的人物都在我們廣東,再有皮道堅老師在全國搞漆文化的展覽,這對我們是最大的推動。我們廣東有今天這種局面,是非常難得的。現在我們介紹漆畫,不需要從什么是漆開始講起,很多藏家、觀眾對漆畫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收藏方面,受市場影響,國畫、油畫價格有所縮水,而我們漆畫,價格不但未跌還在不斷地攀升,整個漆畫的形勢發展得非常好。
張波:這次的展覽,皮老師為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頭,讓我們有很多的延續。不管是喬老師講到的漆材料的獨特美感,還是皮老師寫的前言,都非常重要,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就是我們這代人以及下一代人,跟喬老師、皮老師那一輩人相比,缺了很多東西,缺的是中國舊學的文脈,是一種精神。我覺得漆畫媒介之上的東西可能更重要,就是內涵。
蔡江宇:我深切地感受到,與傳統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包括漆畫也是傳統,不是一味地提創新,或是借西方的語言來做創作,而是跟傳統對接,把傳統重新找回來,這樣才能越走越遠。
(四)大有可為
皮道堅:剛才大家都談了看法,我倒想聽樹華講兩句,他把喬先生請到廣東來,這幾年做了很多工作,對推動廣東漆藝起了很大作用。剛才我們大家談的都是在廣東廣州這個地方推動中國現當代漆藝的有利條件,很令人鼓舞,現在廣東有漆藝的資源,另外,中國漆藝界的兩位大師,喬老師和蔡老師都在廣東。
杜樹華:我進入藝術品行業第一個接觸的是喬老師,之后喬老師又介紹皮老師給我認識。現在,我在外面說得最多的就是皮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漆、墨、陶是中國文化的支柱,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漆這個媒介非常有魅力,曾經有個外國人跟我說,即使什么都不畫,這塊漆板我都要了。
漆文化也代表中國文化的含蓄,有種特別的魅力,慢慢地你就被它吸引了,然后慢慢地投入進去,這是漆的魔力。在跟喬老師接觸的過程中,我剛開始會跟喬老師談很多想法,我還問過喬老師,現在油畫、國畫市場這么好,你怎么就選了最難賣的漆畫,喬老師笑而不答。在跟喬老師接觸了六年之后,感覺是喬老師是對的,他做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中國的一個文脈,從另外一個層面激起了我的理想主義。我特別想為漆畫做點事,為漆文化做點事,這也是我在跟喬老師接觸的過程中在跟漆接觸的過程中的積累。
在跟喬老師做市場推廣過程中,最初我的搭檔們都持反對意見,在我做的過程中,六年時間過去了,他們所有人都覺得我是非常有眼光的,他們現在開始支持我了。今年,我們的拍賣行將會做一場專場的漆畫拍賣,我花了五年時間讓他們接受這件事。在推廣漆畫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諸多意想不到的支持,有學術界多位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如皮老師、邵大箴老師、呂品田老師等等,另外,我們創辦了漆畫界第一本刊物《當代漆畫》,并建立了自媒體平臺,打通了全國漆畫界的信息流通。我們在廣州成立了喬十光美術館,而且向全國喬先生的漆畫藏家發起了數字資產保真備案邀請,與漆同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見證并創造著歷史。
現在33藝術中心的劉奕小姐也參與到漆畫領域,對推動漆畫的發展非常有意義。接下來我們大家之間會有更多的互動,包括對于年輕漆畫家的創作的支持,對漆文化的推動等等。
結語:此次的聚會是展覽“漆語三人行”的延續,在漆領域非常重要的兩位老師喬十光先生、皮道堅先生的引導下,在蘇星老師、蔡江宇老師、張溫帙老師、劉奕小姐、杜樹華先生、張波先生的參與中,藝術家、學者、贊助人、經營者們圍繞“漆”展開了非常精彩的對話,既有藝術思想的交流,又有市場的評估,更有互動合作的展開,臨近尾聲,大家都意猶未盡,表示如此有意義的聚會活動必須經常進行。
漆語心聲,大漆中見精神,混沌處放光明,因為熱愛而續寫出更多的傳奇。在此,非常感謝這次分享會的主辦方33藝術中心與喬十光美術館,特別感謝喬十光先生、皮道堅先生,感謝蘇星老師、蔡江宇老師、張溫帙老師、劉奕小姐、杜樹華先生、張波先生,感謝每一位關注、支持漆藝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