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根成已有時日,讀根成的作品卻不多,印象中他是畫簡筆人物,選題多取古詩意、高士一類,有人點評其作品“空靈、玄虛”,格調(diào)高古。認識他的朋友大多介紹其人、美譽頗多,用信陽人的話來說:“這人實誠,可好!”
我第一次去信陽是參加生才的畫展,這是一組以畫雞公山風光為主的專題展,配臺展覽出過一本畫集,叫《煙云雞公山》。畫展、畫集均由根成操辦。
生才與根成是同學,曾投師于西安美院張之光先生門下,只是如今生才畫了山水,而根成在研習人物。提起恩師,二人都頗為動容,之光先生為藝為人可見一斑。
生才曾著文介紹根成,“一別十幾年,我與根成需要看的,需要說的不知有多少。但我身處根成不足十平米的畫室中是無論怎樣也想不出來,他這么多年創(chuàng)作的那些獲獎力作、巨制鴻篇是怎么搞出來的。根成是人物畫家、而且在工筆、寫意上都有建樹。他畫的工筆“歲月”九三年入選文化部首屆全國群星美展,并獲優(yōu)秀獎。他創(chuàng)作的意筆人物《小宅話桑麻》2001年獲河南省美協(xié)人物畫一等獎。根成的人物畫最初是工筆起家,畫過工筆的人都知道,工筆最講究的是用線。根成對于自己線的要求近于苛刻。當他的工筆畫獲得全國大獎以后,他還安下心來,對明代著名的《五百羅漢圖》進行深刻的研究,他意臨的《五百羅漢圖》用線的考究毫不遜于原作,而且五百羅漢依然神氣活現(xiàn)。”
再次到信陽,才發(fā)現(xiàn)根成不僅人好,其藝更勝一籌。我仔細看了根成的作品,才知道他是怎樣從民間剪紙轉(zhuǎn)到工筆人物創(chuàng)作,又由工筆拓展到寫意人物。用他的話來說,他什么都想試試,都想從中學到點什么。對功名利祿,他卻格外淡漠,因為畫畫“可有趣-”事情真是如此簡單?不言而喻。但這點滴之間卻流露出他的率直與天真。
根成當過兵,連級干部轉(zhuǎn)業(yè),在群眾文化工作上一干就是廿多年,這漫長的歲月他為信陽地區(qū)的美術(shù)事業(yè)有多少推動,作過多少貢獻,已無法考證,但誰都知道根成成了信陽乃至河南一位著名的藝術(shù)家,并在海內(nèi)外享有聲譽。許多有份量的報刊先后介紹過根成,在我手邊便有《國畫家》、《美術(shù)界》、《書與畫》、《中國畫》、《中國畫家》、《書畫典藏》、《美術(shù)報》等十余種專業(yè)報刊的剪輯材料。根成告訴我他一生最大的興趣就是畫畫,“老是想畫,卻老是畫不好”,這不只是一句謙虛詞,他一有機會,總是誠摯地向同道求教,與朋友們探討,并拿出作品讓人指點,其為藝的態(tài)度,留給我很深的印象。在他身邊,有許多熱心腸的朋友,不斷地幫助根成,但他從不說“謝”字,用他的話說,怕向朋友說謝,怕說了謝就讓這份情也過了。他不愿,他要把這謝意留在心中,時時不敢忘懷,并渴望能回報這些情。這是他為人處事的信條,也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
坦率地講,根成的生存空間并不理想,作為一位著名畫家,河南省美協(xié)中國人物畫藝委會副主任、雞公山中外書畫研究院院長、信陽市美協(xié)主席卻住在建筑面積五十來平米的舊房內(nèi),不要說畫室、書房,就連多來幾位客人都無從下足,加之孩子念大學,妻子下崗多年,其經(jīng)濟條件便可想而知。在單位,更是奇怪,這位“拔尖人才”不要說創(chuàng)作室,就連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都沒有。許多年來他用的紙筆墨硯,以及參觀、采風、購參考資料的費都得用自己工資去應付。他默默奮斗、苦苦奉獻所獲得的成就,僅僅成為一種空泛的榮譽和業(yè)績,實在讓人不可思議!可根成還是樂呵呵的,埋頭畫他的畫,還說“苦些,人能更單純些……”他不愿別人提這些事,可一激動就說偏題,還是談根成的藝術(shù),省得鬧心。
白金堯先生在“妙筆參化臺風韻”一文中談根成的人物畫時寫到:“其筆墨豪放而又簡約傳神,恣肆縱橫中時見妙理玄機。寥寥數(shù)筆,即刻畫出人物之鮮明個性。寫^寫心,渾然一體,境之象外,畫外之音,不期而遇。”金堯先生還列舉了《白奎造像》、《夜讀春秋》、《東坡品茗》、《秋意》、《廣陵散》等佳作賞析,并特別贊賞根成“著力刻劃人物剛毅、善良、質(zhì)樸而又風趣之性格,體現(xiàn)中華民族剛健、樂觀、仁愛的偉大精神”,稱根成營造美感的方式中流露出純?nèi)巫匀恢輾猓@現(xiàn)出一種詩意之美,讓人神往。
顏炳罡在“勢欲飛動,妙寫無形”一文中對根成的畫作了如下評述:“初讀其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再讀則萬千塵念,塊然冰釋,氣平而心靜,喜怒哀樂盡發(fā)其中。終之,惚兮恍兮,不知今世何世,恍兮惚兮。”當讀到根成作品中的先賢志士,高僧大德,文人雅士時又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去觀伯牙撫琴,墨子行教,關(guān)公夜讀,達摩面擘,馬鳴悟禪,太白醉意……達到了‘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意境,似有‘高士相見,故人促膝相談,清風淡月’有說不完的知心話。這是一種難得境界,卻又讓人留戀其間。”
為了更深一層地研究根成的藝術(shù),走進其人物畫的意象世界,王洪琛先生在“遷想妙得,意趣天成”一個農(nóng)民家庭,那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有名的術(shù)版年畫之鄉(xiāng)朱仙鎮(zhèn)離他家只有三十公里。正是這散發(fā)著濃郁氣息的民間藝術(shù)最早就感染了他,從兒時起便迷上了繪畫,最初在廢紙片上畫,繼而在鄉(xiāng)下的泥墻上涂鴉。不料這一畫,就畫了幾十年,畫畫成了他的職業(yè),也成了他畢生追求的夢幻。
如今,根成已年過半百,可談起繪畫依舊眉飛色舞,一片童心。那些令人贊嘆的成就對他說只是一個新的起點,用根成的話說:“畫了幾十年,才剛剛悟出點道理,可不敢有絲毫松懈。既然愛了這行,就非要竭盡全力不可,只是時間太不夠用。”這,就是根成。
關(guān)于根成,似乎還有好些話要說,但一時卻又感觸良多,難以梳理。我想,當他下一批新作面世時,興許能專注一點地談談他的創(chuàng)作。
謝謝根成介紹了信陽那么多既熱忱又儒雅的朋友,與他們交往我已品出了“毛尖”清純與回味的悠長。
這也是成就根成事業(yè)的土壤,有了這些樸素而可貴的情感支持,根成的藝術(shù)一定會結(jié)出更豐碩的果實。
我期待著好消息,更深深地為根成祝福!
乙酉年冬月于川西《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