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認識的畫家朋友中,有一批擅長以荷花作為創作主題的畫家,他們從不同的視覺體驗荷的精神世界,并以變化萬千的藝術形式展現出荷的魅力,帶給人無盡的審美享受,這氣象萬千的作品打動了我,萌發了想編一本《荷風·中國畫畫荷清賞》的小書,想瑰集上百名畫家畫荷的作品,與大家分享品荷的快樂,并認定這是一次無比美妙的審美歷程。
在組稿的過程中,我再次認識了吳田玉先生的花鳥畫,說再次是因為先前只從報刊和一些展覽中零星見到過他的作品,而從這次他送我的《吳口玉花鳥心象》作品集中才得以系統的觀摩他八十余幅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荷為主要描繪對象,他筆下的荷,個性獨特,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意象,帶給人無窮的回味。同樣以畫荷著稱的聶危谷先生曾從“視覺張力”,“色彩表現力”,“線條表現力”,“圖像意境的感染力”四個方總結了吳田玉作品的特點,稱這些作品“讓我們仿佛徜徉于其中的神奇境界,自然而然的享受著其中的快樂”。
畫家徐惠泉則評述這些作品“以色取勝的藝術處理,開拓了中國畫的新境界,使他的作品在當代畫壇脫穎而出,給人以自由曠悅的感受和審美愉悅的性靈滋潤,也意味著他的藝術語言于當代繪畫中的價值。”他的這番評述,與人物畫家崔進的見解有頗多相同之處,崔進以為吳田玉的作品,“從傳統法度延伸并引入了當代繪畫的形式觀念,從而使以小境界展示的花鳥畫具備了深廣無限的精神境界”,這些作品把作者“隱蔽在內心深處的精神活動也隨之躍然紙上”。通過作品的真情流露,“完成了物象到意象乃至心象的移情過程。”這些同道藝術家的評述,讓我更深的走入了吳田玉的藝術世界,同時也引起我對當下花鳥畫創作的反思。當然這不是三言兩語能涉及的話題,相信吳田玉也曾為這樣的話題進行過非常深刻的思考。
我從他刨作札記《靈性的體驗·精神的家園》中體味到了他的追求與創作的艱辛,感受到他“用心去親近自然,用心去體驗山川河流,用心去感受花鳥草蟲造化的世間萬物”的過程,用他的話說:“只有那時,筆才會將你的心靈帶入萬物之中;天籟之音,云開霧散,晨露花影,幽鳥探春的美妙心境,創作才能完成心靈與精神的巡禮。”
讀田玉的作品還會引起更多聯想,但我無法站在評論家的角度對他的繪畫技巧作多的詮釋,我只能毫不掩飾的用大白話表露對他作品的喜愛,因為他的作品清新質樸,明快而雅麗,帶給人詩意的留連與輕音樂歡快的愉悅;像《映日》,畫面描繪的是霞光下的荷塘,處處充滿了祥和與溫馨的氣息,蓮葉有序的向四邊展開,嬌媚欲語的白荷掩映在被紅云染就蓮葉之中,三只水鳥悠閑自在地棲息其間,一派天趣,讓人神往。在這充滿裝飾風格的畫面構成中,作者還耐人尋味的題寫了盂浩然,張積的詩句,增添了畫面的思古情懷,也正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使觀者享受了跨越時空的美感。又如《野水馥滿》作者依舊使用了帶符號性的荷、水鳥、雜草作為表現他對自然的眷戀,以陶冶性靈,抒發幽思的創作心態去作性情的吟詠。他想讓觀者感受到他內心世界的艨朧詩意,想讓那符號化的物性生靈更加妙趣橫生,空靈曉暢…像這樣充滿浪漫情懷和對精神理想追求的作品不勝枚舉, 《荷塘清風》、《香飄十里溪》、《彩荷圖》、《雨過香遠》等佳作便是佐證。
讀口玉畫的同時,我對他的創作札記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水澤意蘊》與《色彩意蘊的悟識》兩篇談論創作技巧的美文讓我更加深入對他作品以及他精神世界的認識,從他對水與色的感悟,運用,升華,似乎也讓人對東方美學思想產生了更深刻的理解。看來,多讀點書的確大大有益。
口玉,不是思想家,但他多思、善思,因而造就了他的作畫與眾不同。口玉熱愛自然,崇尚自然,故他筆下的一花一草,一鳥一水靈動多情。
如若繼續在這充滿意象與靈性的道路前行,田玉的作品肯定會幻化出更加瑰麗的世界!
二O—O年九月于錦城東郊荷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