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陸儼少大師的作品,無論山水、花鳥均自成一格,氣象萬千,其修養、功力、藝品皆超凡脫俗,不愧為一代宗師。
我沒有機會認識陸老,在他仙逝后的好些年我也才擁有他的作品集,每每拜觀,心生感慨,幾多留戀。
杭州有陸老一位關門弟子,畫陸家山水幾近神似,曾仿先生筆意作小品相贈,了卻我仰慕之情。據說這位弟子如今不再畫陸家山水,怕“走得進,出不來”,愧對先生教誨。
前日去上海嘉定看望仕武兄,意外得見王漪先生一批山水近作,這些作品風格清新,筆墨酣暢,功夫扎實,讓人覺得親切,畫中不僅透露出陸家山水的氣息,卻另有一番新的氣象,實在難得。
楊仁愷先生評陸老“如歷代開派畫家一樣,無論在經營布局,運筆渲染,峰巒云氣諸方面,既有濃厚的傳統底蘊,而又別出機抒,創作出獨特的風格,一股清氣吸引著廣大讀者,為之頃倒。”堪稱近百年山水畫家中的佼佼者。曾經有一批畫家追隨陸老,可畫出的作品千人一面,大多僅得皮毛。要做到既有陸老遺風,又別開生面者,絕無僅有。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何故如此,恐大多未明白“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這個道理。陸老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大凡一個大家,均有他獨到之處。如果也走他這條路,雖然他的法子可以學到,然終不能及。人各有稟賦,短長互見。他之所長,未必我亦似之,而我之所長,亦未必他所兼有,如果走他的路,必落他后。而用我所長,則可以有超越他的地方,同能不如獨詣。”
看來王漪對陸老藝術精神的領會頗深,陸老說:“用己之長,就前人技法可以吸收者,盡量吸收過來。多方面吸收,加以消化,化為自己的東西。”王漪則以博采眾家,“以陸的筆法為基礎上溯王蒙、石濤、八大等名家”自探靈苗,銳意變法,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明明先生談王漪山水畫有這樣一段文字·“無論山巒連綿的微茫氣象,還是林木曲徑的隱幽之意,均在虛實的關照中產生了意象的主次。而那些繁簡得體、或疏密有致,亦或縱橫開拓的畫面構圖,將畫面中山峰、溪流、小橋、林木與云海等形象巧妙地融臺在一片靜謐蒼郁的畫境之中,再現了文人對晴朗飄渺自然意象的捕捉,同時也清晰地表達了王漪淡然,本真的人生體悟。”這評述極為真切,讓人對他的藝術有了更深一層的體味。
王漪的作品除了注重墨的運用,用色也十分考究,像《秋風過南山》、《靜泊》、《紅塵之外》等都各具特色,無論紅、黃、藍的對比,還是色與墨的交融都天真機趣,不拘一格。要做到紅不火,藍不艷,黃不燥,各施其絕,盡得風流,實屬不易。難怪有人說王漪的畫看似高古卻又透出清新的詩意,看似傳統卻又洋溢著當代人的審美意趣,讓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
我特別欣賞他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作品,如《晨韻》、《福建山區所見》、《泰寧一線天景色》、《雁蕩雨霽》、《遂昌南尖巖》等佳作,這些作品不僅氣韻生動,筆墨華滋,構圖奇絕,重要的是洋溢著時代氣息,讓人在筆墨之間感悟到靈山靜水之美,大自然樸素無華之美,東方含蓄優雅情懷之美,這是美的陶冶,是心靈凈化的體驗。難怪陸老強調習畫者要“看好山水,看好書畫,讀好文章,好詩詞,聽音樂戲劇演唱,凡是第一流者都有這種感受,習之既久,自然可以培養情操,心與之俱化了。”
我想身為陸儼少藝術院院長的王漪更會明白此番言傳的奧秘。
可惜,我不認識王漪,無法和他交談,更沒有見過他作畫,甚至也剛知道他的篆刻亦有非凡之處。是這位出道甚早,治學嚴謹,十多年前便多次參加各種重大展事并屢屢獲獎的老兄處事低調不善張揚,還是我孤陋寡聞?問過身邊的畫友,好像大多也不認識,但看過他作品的人都會不自禁的贊許,看來“名氣大,還不如作品說話”。
我還得再去嘉定,去會會這位“高人”,不為別的,就想看看“畫如其人”的最新版本。
素不相識,我卻言語冒昧不知輕重,請王漪先生大諒。
二0—0年六月于川西三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