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人們常常吟誦的絕句。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更是令人神往的佳景。
多少年來,我一直有著濃郁的姑蘇情結,是留戀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仰慕“明四家”的遺韻?還是被那融文學、戲劇、哲學、繪畫、書法、雕刻、建筑等藝術于一爐的蘇州園林所陶醉?這的確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蘇州的美,仿佛是一部常看常新又回味悠長的書,讓人四時難忘,魂牽夢繞…
前些日子,周晨兄贈我一套“憶江南叢書”有黃裳的《小樓春雨》,周劭的《封溪尋夢》,周瘦鵑的《紫蘭憶語》,鄭逸梅的《味燈漫筆》,馮英子的《吳宮花草》,鄧云鄉的《小巷桂香》,這六位大家的一百三十多篇美文,濃縮了江南之美,姑蘇之美,“能不憶江南!”
今年歲末,三次到蘇州,一是去太湖品爽朗之韻,一次是去天平賞紅楓之矯,再一次便是去木瀆訪女畫家柳美真。
與美真相識之前,曾在報刊雜志上讀過她好些作品并留下美好印象,我從她充滿青春活力與刨作激情的五彩世界中感受到了一種升華的美感,這些作品,既像一首首澎湃的樂章,又如婉約的江南絲竹,無限機趣,盡在揮灑之中。
見了美真并與之交往后才發現,畫家不僅具有東方女性的聰慧嫻熟,還洋溢著熱情與頗具張力的奮斗精神。
美真畢業于蘇州工藝美校,長期從事真絲印染色設計,由于她對真絲材質積聚了異于常人的深厚情感,近幾年來她不斷嘗試新的表現技巧與她深愛的真絲對話。先后創作出了一大批耳目一新的絲綢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有抽象,半具象,有濃烈華麗,也有淡雅飄逸,無論是抒技對自然的熱愛,還是飽含對故鄉的深情,美真總是用心,用情,如歌,如詩地在傾訴一種對美的追求。美真說:“感受清新的空氣,鮮艷的荷花,晶瑩的露珠,碧綠的湖水,就象是在寫一篇優美的散文。當夕陽西下,我站起身來,我的散文也仿佛隨風飄去,我快樂的看著,仿佛將自己的幸福也進往了天空。”也許,只有具備了這種澄清明麗心態的人,才能揮灑出人生更多的精彩!
美真囑我對她的作品提些意見,或是建議,可當我讀完她的新作時,卻天馬行空的說了些畫外的話,說真的,要我對作品具體的說出一二三,倒還真難,因為這些作品本身流露出的美感,已是最好的評述,所謂“盡在不言中”,用到此時似乎恰到好處。
我想,但凡欣賞到美真這批近作的人,一定會各領其妙,盡得風流,要不海內外客人、行家會時時造訪美真這位被蘇州政府授予“姑蘇十二娘”中唯一的“畫娘”,并帶走幅幅閃爍著東方異彩的佳作。
今朝紅楓似詩,來年寒梅如歌。我期待美真在藝術道路上不斷進取,為木瀆,為江南,為弘揚華夏文化而更上層樓!
二00六年十一月吉日于西蜀《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