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祥自幼喜歡繪畫,先后曾得到蜀中各名家指點,加之勤奮,如今已小有成就,作品除先后在各種專業展出中獲獎外,并被海內外藏家收藏。
與琪祥相識,已有好些時日,盡管不常在一起,但彼此卻是常用電話交流。他有新作,也會帶給我看,每次總會帶給我一些新的感受。去年秋天,我們曾一道去過陜北,說是去參加筆會,其實是想感悟黃土高原的民風,短短的十余天,我們終日相處,使我有機會更深一層的認識了琪樣,那時我才知道他不僅當過兵,而且在青藏高原工作了幾年,這樣的經歷,無疑成了他創作的財富,正是西部真實生活的感受,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豐富多彩的高原風情,特別是藏、羌文化更讓他的創作獲得了多元藝術的熏陶,獲得了更多的創作靈感。
習畫二十多年來,他的足跡印遍巴山蜀水,遼闊的草原,巍峨的雪山,秀麗的峨嵋,神奇的三峽,民風淳樸的古鎮,遠離喧囂的山鄉都讓他興奮不已,都被收八筆端,他以飽滿的創作檄情謳歌西部的大山大水,用眷戀故鄉的濃情去傾訴這口園牧歌似的天府,我們從畫家筆下的諸多作品不難看出他的這份真誠與摯愛,不難看出他為藝術追求的不斷攀登。《春在蒙蒙細雨中》、《山寨牧歌》、《雪消溪影綠》、《遠峰流煙隨山飄》及《高原金秋》等作品便是他對西部山水的真實寫照。他渴望能用更多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西部的雄、奇、幽、秀,去傳遞他的心聲。他懂得重激情,重氣韻,重氣勢遠遠不夠,如果要更好的駕馭筆墨,以形傳神,以景動情,還有許多路要走,正因為如此,在許多社會活動中我幾乎看不到他的身影,我知道“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磨礪仍是他人生最大的享受,還是老話一句:耐不住寂寞,想畫出心中的彩虹無疑是癡人說夢。
陜西一位詩人石壘先生在讀琪祥的畫后,忍不住寫到:“讀林兄的山水畫,真的,那是一種享受”。“山水畫是一種心境,似云,似霧,似水,似遠山”。在浮躁時刻或是恬靜的時候,讀畫,即是讀人”。正如他說,“讀畫既是讀人,從畫中,我感到了山的氣息,云的萌動,感受到何為心靈的靜,何謂精神家園”。有道是“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印一月”,實乃至理名言。 為了提高繪畫技藝,能有機會博采眾家,琪祥決定赴京深造,這種敢于不斷挑戰自我的決心讓人刮目相看。臨行前,為了求教諸家,他把近幾年的作品選出少許,編為一個僅供交流的小冊子,并讓我提提意見,于是使我有了再次欣賞他作品的機會,也寫下了這樣一些既不算評價,又不算推薦的隨感,我想,凡是能讀到這些作品的人,一定會比我有更多更新的感受,我的這段話,權當畫集的開場白吧。
愿琪祥北上能大有收益,更愿琪祥的作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二00九年五月吉日于錦東《桃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