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春認識秀輝,那時他還在從事企業管理在商海拼搏,沒有想商業的利益驅動并沒有改變他對藝術的追求,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默默地耕耘在水墨天地之間,他的執著讓我感動,為了讓更多朋友分享他刨作的快樂,有更多老師為事業指點迷津,大家建議他舉辦一次個人畫展,以畫會友,擴大交流。這年秋天,他的個人畫展在成都美術廳揭幕,著名山水大家岑學恭先生專門為其題詞,眾多書畫界朋友到會祝賀,展覽取得預期的收效,大家的鼓勵讓秀輝振奮,從而更增強了他為藝術獻身的決心。
記得在畫展開幕之際,他寫了一段短文《我的夢》;“畫展,我心中的夢,這夢終于展現在眼前。但它仿佛又并沒有醒來,自己變成了一只無名的鳥,正飛向那翠綠的山,五彩的云和無邊的天際。愿春播秋收都能獲得耕耘的快樂,更愿畫中的清音化著滴滴甘露,匯成小溪,流向山間,流向田野,流向您的心口”。字里行間流露出畫家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一顆善良而純樸的心靈…
一眨眼,十幾個春秋瞬間而過,其間我極難與秀輝謀面,但知道這位當過兵的老兄還在繪畫。
最近他要出一本畫集,托我寫幾句開場白,于是有機會重新讀到他的近作,正如古話所說,讀這些畫真有“事隔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受,仔細品讀這些周守傳統文化底線又充滿當代人審美情懷的靈山靜水時,我竟為之心動,從這些似曾相識又無不升華的筆墨之間我不僅讀到了秀輝的才情與學養,也從他畫中的題詞領略到畫家對藝術與生活的感悟,簡而言之,秀輝的藝術又大進了一步。
畫山水,特別是講筆墨這一路,不博覽群書,不研習書法,不親近自然,體驗生活極難有成效,更不要說有所突破,歷代大家莫不如此。五代荊浩畫松,“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碧拼鷱堣病巴鈳熢旎械眯脑础钡拿裕约皷|晉顧愷之“遷想妙得”的精辟見解均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思維參考,而清代鄭板橋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論述更對習畫的“胸中之竹”作了進一的闡發和補充。明人李日華在《墨君題語》中寫道:“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入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正是這些經驗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使我少走了彎路,開啟了智慧,讓人受用無盡!
我想秀輝自然明白其中奧秘-僅以數語與兄共勉,愿繼續保持良好的創作狀態不斷前行。
二0—0年三月于錦城東苑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