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四川山水畫家好福氣,美麗的天府為藝術家提供了那么多美的創作素材,叫人好生羨慕。的確,雄偉的三峽,奇絕的劍門,幽雅的青城,秀美的峨眉,培育出無數書畫俊才,畫蜀中四大景觀的不乏其人,僅近代的張大干、何海霞、岑學恭、吳一峰、晏濟元等諸多名家便為我們留下不少佳作。
也正是這些優勢讓后來者又處于難以超越的尷尬,因為這些程式化的山水模式已經成為傳統審美的標桿,三峽,峨眉幾乎濃縮成了一個符號,再在這個基礎變化也難有太大的突破。
然而,天府的西部仍有大量尚待開發的創作源泉,九寨溝、海螺溝、貢嘎山、達古冰川、亞丁、稻城、丹巴、術格措、紅原、等許多地區不僅有雄偉的雪山,遼闊的草原,五色的湖泊,還有多姿多彩的民居,總之,西部廣袤的大地處處是詩與畫的長廊。
畫家樊云似乎早就注視到這片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從九十年初期他便把目光投向了這片熱土,短短幾年功夫,創作出了一大批在全國各種大展獲得重要獎項的作品,像《大山的情懷》、《紅嶺》、《月色》、《古鎮黃昏》等等,而這些頗具特色的作品一當面世,便引起了畫壇的關注和業內人士的普遍好評。
樊云1983年大學畢業,同年入伍,1994年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結業。2003年轉業,從事青少年美術教育近20年,這便是他的人生和藝術經歷。這是一段十分單純的人生歷程,然而他卻出過好幾本畫集《樊云山水畫集》、《樊云中國畫選》、《樊云扇面畫選》、 《樊云山水畫選》等,其刨作的數量還遠不止這些。
樊云不擅交際,少有參加社會活動,因而連許多本土畫家也對他頗感陌生,我曾與他有過幾次簡單的交談,究其原因,“是因為性格,因為不懂得如何去溝通^際關系,因為畫畫的時間太少,園好多好多想表現的東西尚待梳理,還因為有那么一群天真可愛的小畫家需要輔導……”我知道在這個看似安靜的外表下,他的內心始終涌動著火熱的刨作激情,細細讀他的作品不難看出,他對大山的情懷溢于言表,甚至從他的作品中還能讓人感受到軍人雄健的氣魄!然而,他不僅是軍人,他還是家園牧歌式的傳頌者。
讓我們看看他筆下的作品: 《情系雪域》,這是西部人引以為自豪的凈土,連綿不絕的雪峰壯美、深邃,是攀登者的圣地,是力量的化身,而這銀色的世界更是檄勵人們勇于開創的情懷。這是一片讓人謳歌的山之魂魄,畫家深情地為她寫照的同時心靈也再次接收了大自然的洗禮!
《月色》描述的是西部大山下的小村,古老的民居靜靜地躺在大山的懷抱,明媚的月光從天邊灑下一抹溫暖的光芒,四周一片靜寂,萬籟無聲。興許辛勤勞作的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只有晚風為山鄉進去陣陣花香,這沒有喧囂的夜是那么恬美,那么令人神往。這是畫家眷戀的山鄉,也是他經常描繪的對象。像《古鎮黃昏》、《午夜》、《暮色》等等都是過目難忘的佳作。作者似乎特別鐘情夜幕下的山山水水,也許靜夜更能引人思索,靜夜更能帶給人無盡的遺想…
《蜀山初醒》是畫家試圖以新的視覺刻劃四川山水的嘗試,這與過去描繪的景象大有不同,整幅畫如春風拂面,清新可人;在青翠欲滴的群山中處處有多姿的溪流,山嵐與輕云相互映照,一派生機;那松柏掩映下的村落點綴其間,隴如世外仙境。多少年來人們追求的天人臺一在藝術家筆下得以再現,我相信,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傾訴也將伴隨樊云一生。
讀這些畫,使我想起田黎明先生為樊云畫集寫的一段文字。“樊云正是觸到了深遠的脈搏來循環著許多曾經過的東西,他發現了屬于自己情感想象的空間,所以在進入他的畫面里,那些被詩化的形象給我們找回了一種情感的記憶,而這些語境的空間就儲貯在他心性的桑梓里。”這些文字是乎幫助我們更深的認識了樊云和他的藝術,同時也讓觀者產生了對自然美的體驗。
據說畫家最近又把目光停留在三國古道,“翠云廊”參天的古柏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想通過對古柏的寫生,對山水畫中不可回避的樹,再進行一番研習,從頭一點點作起,把各個學科的基礎再打扎實,照他的話說·“只有這樣浮躁的心才能安靜下來,只有靜下心來,畫路才會越走越寬。”這番話道出了他的心境,他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創作精力真讓人感嘆。戴衛先生說·“憑他的能力,他完全可‘逸筆草草’地‘記之而去’他卻沒有這樣做。他歷經艱辛地在那廣闊無墾的大地上,在那茫茫無邊的森林中,在樊云自己畫境的天地中,追尋著 ”
樊云,西部的山山水水呼喚著休,愿你以赤子之心走入人生最瑰麗輝煌的藝術天地!
二0—0年九月于古龍泉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