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北宋人,字元章,號海岳外史,襄陽漫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太常博士,書畫博士等職。
米芾為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的傳世作品“研山銘”近些年在我國頂級拍賣會上拍出了上千萬的價格。米芾不僅是書法家還是著名的山水畫家。他創造性地繼承了董源江南畫派的傳統,創造了空前絕后的點式畫法,被后人稱為米點云山法。
米芾由于他的才學出眾,更由于他的舉止怪異,我行我素,幾近癲狂,成為文人中的極富個性的人物。故成為歷來畫家描繪的對象,尤其明清以來凡是畫人物的畫家都以他為素材。我也非常喜歡這個人物。他極富才華,且為官不鉆營,不逐名利,喜怒不藏,絕對是官場上的弱智者。可笑的舉止透著可愛。因此我非常喜歡畫憨態可掬的米芾形象,尤其是米芾拜石,成了我應酬活動和朋友的必畫題材。
米芾的軼事非常有趣,下面摘錄幾段與大家共賞。
米芾在無為州時初入衙庭,見到一塊奇形怪狀的大石頭。不知他腦子出現了什么幻覺,立即穿戴好官服,手捧見皇帝才用的笏板,對石連連跪拜,口呼石兄,并說:“吾欲見兄二十年矣!”不想他的舉止被同僚在皇帝面前參了一本,說他的越理行為要么大逆不道,要么便是得了癲病,腦子出了問題。皇帝也覺得米芾太不像話,將他罷了官,如果不是看在他母親給皇帝當過奶媽的份上恐怕連腦袋也保不住。米芾不甘心被罷官,于是便寫了一封“辯癲帖”為自己辯護。講自己頭腦如何正常,不要聽別人胡說云云。
米芾對硯石非常有研究,著有《硯史》一書。有一次他奉命為徽宗的御屏書寫《周言篇》。書畢將筆一擲,得意的自語道:“一掃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皇帝趙佶被那“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書法所感染,稱贊不已。米芾趁機說:“這硯已被臣濡染,陛下不便再用,不如賞給臣下吧!”趙佶點頭應允。米芾高興得手舞足蹈,顧不得硯內留有余墨便往懷里揣,墨汁濺漬一身,全無知覺。趙佶回頭同蔡京說:“真是癲名不虛傳也。”蔡京說:“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米芾喜收藏。據載其精品法書墨跡六十四帖,其中有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等。名畫墨跡三十八幅,其中有顧愷之的《維摩天飛仙圖》戴逵的《觀音》等。米芾為收集名書畫不惜千金,因此生活不免困頓。有時因錢不夠,其母賣掉首飾為其湊錢。他為了得到《王略帖》頗費心機和周折。米芾在真州時到船上拜訪蔡攸。蔡攸拿出王羲之的《王略帖》讓他觀賞。米芾見后愛不釋手,提出用古畫交換,蔡攸面有難色,米芾立刻卷起《王略帖》抱在懷中,站在船舷上要往江里跳。蔡攸急忙上前制止他說:“你何必這樣呢?”米芾說:“你不肯換,我寧可一死!”蔡攸只好將貼換與他。米芾有時還用作偽的手段騙取書畫。他曾以奉議郎身份坐漣水軍使時,有人買到一幅唐代戴嵩的《牛圖》米芾向其借觀數日后,還給的是臨摹的贗本。豈料那人拿著假《牛圖》來找米芾,請求把真本還給他。米芾奇怪的問:“你怎么能識辨出是摹本?”來人說:“原畫牛目中有牧童的影子,這幅牛圖卻沒有,為何不是摹本?”米芾無言以對。米芾這些作為常常受到朋友的戲虐。蘇東坡寫詩戲笑他:“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楊次翁有一次請米芾吃飯。說:“今天為君做河豚魚吃。”米芾很高興,可端上是別的魚。米芾不吃,楊次翁笑著說:“你不必猶疑,這是贗本。”
米芾為書畫收藏雖是不擇手段,卻不能和那些為附庸風雅嗜奇佞古之流混為一談。米芾之子米友仁為其父所臨《右軍四帖》的提拔有云:“所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于幾上,手不釋筆臨習之,夜必收于小篋,置枕邊乃眠,好之篤于此。”可見其收藏非已單純占有為目的,更重要的是為了“師古人”而做臨習之資。然而為此目的而不擇手段者,古今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