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草書的人大概很少有沒臨習過《書譜》的,我在臨習《書譜》中不但受益于其精妙的書法,亦受益于其精妙的論文。《書譜》為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所撰寫。現流傳下來的是他的草書版本(據說尚有楷書版本但已失傳)。文中闡述了書法的歷史及對書法名家的各種評價及書法的審美標準及書法的特點和作用及學書的意義等等,計三千七百余言。
書中以很大篇幅評論二王的書法。其中對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評價非常有趣。文中說王獻之學書受益于其父,但王獻之不大認可這一點。謝安擅長“尺版書”卻輕視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曾寫了一封字非常漂亮的信給謝安,認為他必定會收藏,不想謝安卻在信的后面寫了復信,送還給他。獻之感到非常遺憾。謝安曾問獻之說:“你的書法比你父親的如何?”獻之答道:“當然超過他了。”謝安說:“眾人的評價可不是這樣。”獻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呢?”獻之雖然用這話權且駁斥了謝安的告誡,但他自稱勝父,不是太過份了嗎?況且又假托神鳥而學書法(注:王獻之《論書表》:“臣年二十四,隱林下有一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周,形勢仿佛。”)。孫過庭認為王獻之以推崇家學為恥,有違圣人之道。書譜中還提到王羲之去京都卻在臨行之前曾在墻上題字。獻之偷偷把父親的字擦掉,在那里另寫。自己認為寫的不錯。后來羲之回來,見字后嘆道:“我走的時候真是醉的太厲害了!”獻之這才內心感到慚愧。書中這段文章表明了作者褒羲抑獻的態度。究竟羲獻的書法誰優誰劣,當見仁見智。可文中說的事情引人深思,想來古今人性同出一理,王獻之如同當今書壇初出茅廬的無羈少年,用今天的話說是“非常有個性”,能有貶其父的勇氣,也算是臉皮夠厚的。且能編出故事騙人來抬高自己,便如同當今浮躁的“書法家”的惡意炒作。但他有一點我非常贊同,便是不吃祖上的老本。如今有些書畫家動輒“某門某派,”或“稟承家學”實則安于退化了的藝術而不求進取,搭車取利。王獻之雖藝出王羲之,但不安現狀而求變的獨立自主精神使他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面貌。因此書法史上才有“二王”這一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