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西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蘇旅先生來我畫室,看到最近的系列礦工肖像,談到視覺沖擊和以美術的形式記錄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傷痛之話題。他說在一些雜志上已看到了陸續發表的礦工肖像,沒想到原作效果和印刷品的差別巨大。
這就是展示的現場效應問題。畫家應該研究作品的現場展示和作品印刷及網絡傳播之間的差別。內容有很多,第一個差別是尺度問題。
展覽空間一般高大空曠,而畫室相對狹小,在畫室看起來尺寸很大的作品,實際展場感覺大約要小一半左右。現代繪畫作品的尺寸越來越大。最近在酒廠看到一個展覽,展出的作品尺幅有的高達4米,寬有6米,感覺的確震撼。
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有條規定:參加展覽的作品尺度連同外框不能超過2米,原因是運輸和展線長度的限制。于是所有展出作品都在這個尺度以下。在現代藝術和讀圖時代沖擊的背景下,限制展品尺寸是個相對滯后的規定。作品尺寸巨大本來是有些作品內在的要求。
我的油畫《酸雨》(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銅獎)尺寸是320CMX210CM,遠超過規定尺寸。1999年參加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評選時,為此還專門寫了報告,作為特批才得以參評,是入選展品中惟一的超大作品。
《礦工頭像組畫》基本達到了制作的極限,畫筆已經采用了目前能夠買到的最大號,大約有20公分寬。在美術館展示時效果也僅達到我事先預計的最低要求。可是在雜志上和網絡上發表,如果不仔細看標注在下面的尺寸,無從知道原作有多大,震撼和視覺沖擊都也無從談起。那么,作品所承載的藝術家的觀念和希望觀眾所感受的畫中的神態表達都無從談起。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大取勝。尺度與作品的內在要求應該一致,當大則大。另外,尺寸一旦變大,對畫法和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并不是簡單將作品尺寸變大了事。展示和創作的觀念都要更新,和現實主義一樣需要不斷發展,要吸收現代藝術所有有效的方法,來為自己的藝術觀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