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在維吾爾語里意思是“美麗牧場”。小時我家就在天山腳下,小院依山而建,向東眺望便是終年積雪的博格達峰。那時無知,沒覺得山有何特別。后來美院畢業(yè)去牧場寫生,面對巍峨壯麗的天山,受了美術教育的我被深深感動。那些世代就在大山里牧羊的哈薩克牧民看我大呼小叫,以為有病。在他們看來,山有什么?不就像腳下的沙土和石子一樣平凡普通嘛。
在北京,一個樓盤如果能夠看見山影,廣告就大肆渲染“天天看山景”,樓價必定翻番,花大價錢買此概念的也大有人在。這是因為城市居民受過教育,知道山好看,空氣好,宜居。畫家受過專業(yè)教育,更知道山形變化的美妙,能陶冶心靈。
最近一個網友質疑我沒長期下基層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不是真有深度。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要創(chuàng)作出表現勞動者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到底在基層要生活多長時間。
礦工與農民工一樣,是一般中國人都熟知的群體,在媒體上和生活中,大家誰沒有見過和知道他們?為何只有極少數藝術家在作品里表現他們?這個和前面“看山”的道理一樣,那就是“心里有,才看得見”,底蘊厚薄決定畫家能看見多少。甚至,一剎那,一個眼神就心領神會,就到了事物骨子里,這樣的例子不少。如果畫家心里沒有對社會底層的同情和認知及尊敬,就會熟視無睹,即便在“生活”里呆一輩子也弄不出藝術作品來。
為創(chuàng)作采風是必要的,因為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因為具象繪畫的細節(jié)難以想象和背誦。但作品質量和采風的時間并不成正比。有人說“離生活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我非常同意。解放后生活在藏民堆里西藏本土油畫家不少,又有誰的作品比得上僅用短時間就出爐的《西藏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