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經歷了幾代人艱辛的努力探索,油畫質量取得了很大成果。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油畫家能有機會見到歐洲藝術大師的真跡,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研究西方繪畫。2005年我有幸得到俄羅斯著名美術家的授藝指導,真正體悟到正宗油畫技藝的魅力,從而感知西方油畫語言的奧妙。
繪畫的色彩規律、技藝表現是西方繪畫藝術中的寶貴財富。真正把這門藝術學好,重要的是學習態度及理解能力,藝術如果拋棄技藝便不能成為藝術,這是油畫研究得到的共識。
雖然說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的發展,如果創新脫離生活、脫離時代,就會失去創新的藝術價值。把握時代科學發展觀,就要領悟其愛黨、愛國的藝術信仰,才會深刻感悟生活,去執著創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繪畫藝術并不只是我會畫和怎么畫的問題,它是一門多學科營養的匯集,藝術作品是一個藝術家審美能力、藝術修養的再現。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能打動感動人心靈,其藝術感染力是具生命力的。
當前藝術創作處于多元互補的藝術格局中,人們刻意遠離生活,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傾心于藝術的審美領域或形式探索,使我們的藝術作品缺少對生活的敏銳感覺和思想的沖擊力,精神性的貧乏已經成為當今繪畫領域中的薄弱點,總以“現代觀念”為借口追隨西方當今的繪畫理念搞起了形式主義。當他們努力在現代藝術理論和經典現代藝術作品的啟發下研究和創作時,才發現現代藝術理論本身就充滿著困惑和不確定性。法國后現代理論家利奧塔指出:“大多數人都不再懷念失去的敘事,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墮入蠻荒狀態,拯救他們的是這樣一種認識,合法性只能來自于他們自己的語言實踐和交流互動中?!?
藝術創作是多種元素的支撐,最重要的是自信與堅持,藝術創造的過程就是一個藝術家鍛造的過程。在當今圖像時代,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寫實繪畫過時之說,按這樣說繪畫技法就沒用了;我們研究發現并不如此,19世紀西方繪畫藝術就是多元化的,無論是寫實還是抽象,還是當代藝術的產生都在一起發展互為作用美術史。然而寫實主義派生出了印象主義和自然主義,間接影響了象征主義,直接發展成世紀末思潮和超現實主義,寫實繪畫是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諸形式流派的總源頭。寫實繪畫永遠都不會有過時之說,它是引領繪畫發展的本體。
作為繪畫研究人員,研究活動容易受到統一性原則的支配。這特別體現在證明問題上,其目的本是獲得聽者的認可,它應該符合求“真”原則。我們現代創作應取于現實生活;把藝術融會到生活,思想觀念中。一個人在某個時期的藝術感受,審美和道德標準不同,他所創作的作品風格畫就不同,內容也就顯然不一樣。這和他的生活環境、人生經歷、綜合素質、心理狀態是密切相連的。
研究創作要站在世界藝術的高度去創造藝術,要有真、善、美的藝術思想,更要有崇高的藝術信仰,在此基礎上才會有明確的創作方向,去勇于探索,不斷創新,逐漸成熟,豐富完善自己的作品。正如“人品正畫品,飛揚精氣神,畫道貴人品,心源悟風神”之說。
藝術作品的品味高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涵,而內涵又決定形式。19世紀中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說:“思想必借形式而存在。”藝術家的藝術生涯是在變化中不斷發展的,其思想的深度是藝術作品品位高低的關鍵。中國油畫原創要有自己的靈魂和民族自信,這樣才能積極穩健推動中國油畫的健康發展;建立我們的精神家園和愛國情懷,做民族的脊梁為國家文化建設貢獻我們藝術家的力量。
在與世界藝術潮流保持基本同步的格局與節奏,是中國油畫正常發展的表現,也是油畫取得更大成果的基礎。尋求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融會、理性或感性、科學與藝術的契合,創造具有時代精神、地方色彩、個性特征的中國油畫,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扎根本土生活,表現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現象,這樣才會被趨同和認知。
藝術精神主要體現在寫實繪畫,如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畫家席里柯(1791-1824)油畫《梅杜薩之筏》1818、《患了忌妒偏執癥的婦女》1822-1823、《龍騎兵軍官》1812等作品。安提戈那油畫《閃電》1848作品。庫爾貝(1819-1877)油畫《畫室》1855、《向孩子乞討》1868、《浴女》1853等作品。米勒(1814-1875)油畫《播種者》1850、《拾穗》1857、《牧羊女》1864、《晚鐘》1857-1859等作品。
俄國寫實主義畫家列賓(1844-1930)油畫《伊凡雷帝殺子》1885、《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回信》1878-1891、《伏爾加河纖夫》1870-1873、《拒絕懺悔》1879-1885、《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1880-1883等作品。蘇里科夫(1848-1916)油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1881、《女貴族莫洛卓娃》1887等作品。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油畫《無名女郎》1883作品。
以上這些寫實畫家是受19世紀初新興藝術思潮影響從古典繪畫宗教意識中的嬌柔媚俗中走出來轉向追求崇高的英雄式,注重生活化和自然化,關注人文情懷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創造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這些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們的心靈,傳世光芒是因具有真實情感的生活和精神能量,為此對西方大師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不但要研究學習大師們高超的繪畫技藝及藝術思想,更要學習大師們為藝術而獻身的敬業精神。因此我們搞創作要到生活中去體驗,那樣創作的作品才真實可信。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正是立足于人民大眾的文藝方向,要我們觀注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這就是我們創作的精神思想。
很多人在講“現代觀念”,搞形式探索,尋找自我,創作個人風格;而沒有了藝術信仰、人文情懷,找來找去總在“文化”中消費,到頭來連自己的藝術方向都找不到了?!坝^念”這個詞害人不輕??!我也曾在這樣的思潮中被影響動搖過,幸好在對西方大師作品認真研究時得到了肯定,堅定了自己寫實主義信念。
美國美術史學家亨德里格•威廉•房龍在西方美術史中寫道:“一個藝術家的偉大或平庸取決于他是否具有發現力和表現力,藝術家還承擔著一些普通公眾無需承擔的職責。他們不能目光短淺,而必須在人際關系中、個體靈魂的深處以及美麗的風光中挖掘出有著永久價值的東西。”
研究繪畫創作并不是華麗的外表和單純的技法,而是畫的本體意境,畫中題材的實際意義是提升繪畫品質的關鍵,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感情不能被復制,更應強調繪畫本體語言、精神性、油畫性。繪畫藝術家要具備先天超凡的審美能力和創作熱情,還要有人文品格和精神氣質。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亡?!睂W什么東西不能照搬,要學習他人的精神,感悟創新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經過多年對繪畫技法和理論研究下,我先后創作了油畫《永不潰決的心壩》2002、《理想之源》2003、《階梯》2003、《北京的春天》2006、《城市有我更精彩》2006、《情系京城》2008、《大愛無疆》2008、《進軍黑帶》2009、《紅星照耀中國—巾幗英姿•系列》2009-2011、《牧羊人的微笑》2011、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齊桓公稱霸》2012、《北京環衛》2013、《同心同力》2014等作品。這些作品記載著我的藝術成長,記載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
要做好一門學科,并不是偶然的事情,是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天才是專學而自悟,是要用一生的熱情去追求,去完善一個盡能完美的夢。
油畫這門學科要真正在中國扎根發芽,就要把它融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之中,從中國的傳統思維邏輯去思考。
1956年畢加索(1881-1973)說:“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要論藝術,第一就是中國人有藝術……而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出神入化的藝術真諦與大氣平和的審美觀念的莫過于中國畫了。”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何樂為先生著在《中國發現•藝術的品位》前言中這樣評寫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藝術注重的是“神韻”。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強調“意境”的表現,寧可失形,不可傷神;而精神的蘊藉又尚內省,輕外露。因些,中國藝術最大的精神內核就是“東方的貴族精神”,強調心靈的高貴。
“畫以立意、樂以象德、文以載道、詩以言志。”儒釋道三家是中國藝術的三大精神支柱,是審美的人生哲學。儒釋道三家都以“修己正心”為源,開始對心靈與精神的追求。這種追求體現在藝術中,便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成為一種收束心性的自我修養方式,一種自然適意的生活方式,一種內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種恬淡清幽的審美情趣與空靈澄澈的藝術境界。
中國藝術滿實而古拙,天地之間充滿生氣勃勃的生命。儒家把內在精神性的“質”放在藝術的首位,其具有的流動性、運動性和強大的氣勢,表現出儒家精神中的陽剛之美。
中國藝術“意境”中那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超曠空靈之美,又與禪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理契合。
中國藝術中“萬物與我為一”的審美境界,充滿了道家精神。中國藝術中“氣韻生動”便是莊子“通天下一氣耳”之氣,于是“虛實相生”、“知白守黑”成為中國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
中國油畫要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就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掌握歐洲油畫精華,建立一個具有東方色彩、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站在大師的肩膀上攀登藝術高峰。希望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會誕生如歐洲: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丟勒、提香、大衛、卡拉瓦喬、魯本斯、委拉斯開茲、倫勃朗、戈雅、安格爾、德拉克洛瓦、米勒、布格羅、熱羅姆、庫爾貝、席里柯、馬奈、德加、莫奈、雷諾阿、塞尚、高更、凡•高、雷東、羅丹、克里姆特、蒙克、莫迪利阿尼、馬蒂斯、康定斯基、畢加索、夏加爾、達利、杜尚等一樣的大師級畫家成為世界重要的關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