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古今文人與鳴蟬結下不解之緣
作者/煦風
蟬是夏日里最常見的鳴蟲,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與世無爭。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說明自古蟬生于泥土,出土羽化之后,則棲于高樹之上,以露水和樹汁為食。虞世南有詩曰:"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因此,古代名賢之士人常常以蟬自喻,借蟬表達自己的高潔品質和人格之美。
南朝·梁的詩人褚沄,有《賦得蟬》詩云:"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古代詩人喜歡用蟬來比喻高潔的人格;好詠蟬,更好以蟬覓句。李商隱《蟬》詩云:"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楊萬里有"半柳斜陽半柳陰,一蟬飛去一蟬吟",南朝王籍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宋人朱熹更有"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等傳世名句,因此,古人喜歡詠蟬抒情,蟬也代表了詩人知足常樂的"清歡"人生態度。
古人還有聽蟬的妙趣,聽蟬是古人閑情雅致的生活和樸實淡泊的清歡。而聽蟬的樂趣,自然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需耳到心到,心思玲瓏之人,方能感受到其中渾然天成的妙處。而表現聽蟬的大多情形也都是以言詩作畫的方式來抒發情感的。
除了詠蟬和聽蟬以外,史上的畫蟬者亦有多人,有作品傳世的有清人蔣廷錫、李鱓、江寒汀等。
近現代則有齊白石、于非闇、溥心余、王雪濤、趙少昂、田世光等前賢輩出。而最為著名的算是齊白石先生了,趙少昂先生排在第二,其二人風格有別,一工一寫,齊白石的工筆草蟲最為著名,趙少昂先生的寫意畫蟬最為傳神,趙少昂先生對蟬情有獨鐘,蓋取蟬之清高以自喻,在他的《竹蟬》畫作中,畫家以淡而雅給的筆墨寫出竹竿與竹葉,以濃墨寫出抱一竿孤竹的寒蟬,顯現了鳴蟬的孤高寄托。
京師布衣畫人馬襄嘯天亦曾畫有聽蟬圖三幅,一幅為元書紙上所畫小寫意風格的《疏柳鳴蟬圖》,一幅為《柳下聽蟬圖》,畫中為一高士在柳樹下面坐聽蟬鳴,鳴蟬則畫于樹干上的隱秘之處,細看才能發現端倪,畫中的高士人物畫風近似大千先生風格,而畫作的題款內容為其自作詩句"多向大千尋雅趣,閑來柳下聽蟬聲",這是為了假借大千先生傳神的寓意,同時也是為了表達作者對張大千先生的仰慕之情和崇尚古人淡泊寧靜的生活志趣。
而第三幅畫作為《臨風聽暮蟬》,畫中有一高士,臨風倚仗于風柳之下,畫中并未有蟬,只是通過倚仗臨風躬身而立的高士表情,表達了聽蟬的意境,我以為此幅作品應為嘯天的最佳作品,其構思之妙妙在畫中并無鳴蟬所繪,只是通過描述一位高士的聽蟬表情來表達其境界所在,題款:"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作品取自王維詩意。畫中的人物神態安逸閑適,疏柳飄飄,隨風拂起的動態如在眼前一般。該作品突出表現了作者的高雅情懷和高潔志向。以及其對自然的觀察細致,除此以外,作者又以靈動智慧的線條組合完成了作品,同時也將王維主張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氣韻,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古往今來的各種蟬鳴,自每年農歷的六月伊始至九月之間,異常的響亮于大自然的云霄之上,聲調激昂,勝似天籟絕響,回蕩在宇宙人寰之間。所以詠蟬、聽蟬和畫蟬之趣則不能人云亦云。也許古人適以聽蟬,是為了從中感受到自己那份獨立遺世和羽化成仙的生命純潔吧。而今人再也不會像古人那樣,蛻于濁穢,浮游于塵埃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