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襄
2015年,有一篇美術評論文章,評論的背景依據是范曾先生的《廣陵散》作品,為糾正該評論的荒唐謬言,基于我對范曾先生的學識與人品之了解,更出于對古代研究《廣陵散》的歷代先賢和當代藝術大師的尊重,本人依史據典考證了《廣陵散曲》和網傳范曾先生的《廣陵散畫作》,以下為《廣陵散曲》來源考證與《廣陵散畫作》辨偽的心得體會。
一、《廣陵散》歷考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的曹魏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于東漢后期。在蔡邕(133年)的《琴操》里,有一則聶政為父報仇鼓琴以飾,行刺韓王的民間故事。
杜夔在漢靈帝(156-189年)任雅樂郎一職,《琴史》曾載有:“夔妙於廣陵散”。
應璩(190-252)《與劉孔才書》中有“聽廣陵之清散”記載。
東晉人葛洪(公元284)著有《嵇中散孤館遇神》一文,文中證明《廣陵散》為天臺女巫贈與嵇康的,并告之該曲作者為“廣陵子”,因為“廣陵子昔與聶政山中習琴,形同骨肉”。
唐人房玄齡(公元579)等人著《晉書》載:有幽靈遂傳《廣陵散》于嵇康,隨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臨刑俱,尋琴壯撫《廣陵散》,并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北宋人(983)李昉、李穆、徐鉉等著《太平御覽》引文士傳載:“嵇康臨死,謂其兄曰:‘以琴來否’?兄曰‘已至’。康取調之為《太平引》”。
宋人朱長文(1039)《琴史》:杜夔,字公良,河南人。邃於聲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為魏太樂令,紹復先代古樂,皆自夔始。帝嘗對賓客,欲使吹笙鼓琴,夔有難色。帝怒,以他事黜之。或云,夔妙於廣陵散,嵇康就其子孟求得此聲。
南宋鄭樵(1104)《通志》:河間雜弄二十章:廣陵散,嵇康死后,此曲遂絕。往往后人本舊名而別新聲也。
明人朱權(1425)編《神奇秘譜》,譜中有“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因故斷為《聶政刺韓王曲》。
清人劉鶚(1857)《十一弦館琴譜》載:《太平御覽》引文士傳,嵇康臨死,顏色不變,謂其兄曰,‘以琴來否?’兄曰‘已至。’康取調之,為《太平引》。曲成,嘆息曰,‘太平引絕於今日耶?’此絕傳者是《太平引》,非《廣陵散》之證也”。
近代楊時百(1863-1932),名宗稷,“時百”是他的字。楊時百自號“九嶷山人”,是公認的近代琴學大師,古琴“九嶷派”創始人。現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是其弟子,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于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王曲》。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萌芽于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于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逐漸成形定稿。隨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傳播,才有了我們今天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
桐鄉人馮水1927年著《廣陵散譜序》載:廣陵散琴操......今世所傳琴譜至古為明刊宋譜,且不數見,更遑論隋唐!臞仙譜作於永樂,既云傳自隋宮,當必有據。更證以晉卿之詩,至近亦唐宋譜也。處今之世,能得唐宋之聲,不亦大可實貴哉?原譜或有可疑,缺落處以及詞名之異同,特為逐條辯正。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1425年)編印的《神奇秘譜》,譜中有關于“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俠累》看作是異名同曲。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后由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的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又回到了人間。
綜歷代史書與琴書之記載可斷其詳:杜夔妙於廣陵散,嵇康就其子孟求得此聲為一事,《聶政刺俠累》為一事,幽靈遂傳《廣陵散》于嵇康為一事,袁孝尼從中散偷學《廣陵散》為一事、中散臨刑鼓《廣陵散》、《太平御覽》之《太平引》各為一事。因史誤傳合諸事為一事耳。綜上,唐以前各家琴書俱載有《廣陵散》,至明朱權編著《神奇秘譜》等史證證明廣陵散從未絕傳,且古來琴曲家多有把《廣陵散》與《聶政刺俠累》看作是異名同曲......。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后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但至今《廣陵散》之曲作者多有不一之說:“《琴史》夔妙於《廣陵散》為一說,嵇康與杜夔之子杜孟求得此聲為一說,幽靈在長亭之夜傳與嵇康為一說,天臺女巫贈與嵇康為一說,《太平御覽》之《太平引》為一說”......。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根據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廣陵散》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據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據史綜述可以看出:蔡邕和杜夔之《廣陵散》均出現在嵇康之前,后有嵇康與應璩故事之交叉,故《廣陵散》非為嵇康所作也,或《廣陵散》與《聶政刺俠累》本該就是異名、異曲,各為其一也。嵇康不過是演奏者或傳承者之一也。
范曾先生簡介(百度百科):
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南開大學、南通大學惟一終身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是當代中國集詩書畫、文史哲、儒釋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種詩、書畫、哲學之著述,國家圖書館珍藏其中119種。
二、《廣陵散畫作》辨偽考
2013年10月10日,雅昌藝術網載有一幅銀座國際2013秋拍精品范曾2004年作《廣陵散》。其作品介紹如下:設色紙本,鏡心130.5×331cm,約38.9平尺。款識:廣陵散。余二十年前有此稿,甲申年復寫之,江東抱沖齋主,十翼范曾。鈐印:江東范曾、十翼、所思在遠道、十翼范曾長壽無量。出版物:《范曾詩文書畫集-心畫篇-丹青篇》P93,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
畫面中撫琴者,身著白色衣袍,眉頭深鎖,面容沉著,心境平和的雙手撫琴為在座的三位聽者彈奏《廣陵散》。這三位中最具特色的聽眾便是這位半裸上身的,迎風舉著酒杯,閉目思索的高士,他已經完全沉溺在琴者的琴聲中,心無旁騖。另一位聽者是位女子,她身體傾斜,面容祥和,被琴者的琴聲陶醉。第三位聽眾則是書童,他目光向下,嘴角上揚,若有所思。最后畫家描寫了一只正在奔向嵇康的猴子,大概它也是被琴聲所吸引吧。
余以為此作當為贗品也,其因有三:一、范曾先生作為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等身份,就學問而言當屬登峰造極者。我認為范先生若創作該作品,不應對其作品的故事情節與歷史背景不進行考證;二、歷代琴史、琴書對于《廣陵散》的曲作者從未形成是嵇康作曲之統一意見。三、該作品創作之內容與《廣陵散》或《聶政刺韓王》的詞曲內容豪無任何關系。完全一派浪跡山野的世外桃源內容景象,一無激烈的刺殺場景,二無嵇康臨刑就義悲壯撫琴的動人場面。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記有關于“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俠累》看作是異名同曲。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于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王曲》。《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結論:
1 贗品之低級錯誤,范曾先生作為集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等身份于一身,不應該發生如此低級錯誤之創作。
2 倘若范先生或公眾真的認為該作品就是其本人創作,那豈不是自毀名聲。故網傳之拍品應為贗品。
歲丙申末伏首日,嘯天馬襄識于京中澄懷堂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