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子,旅游業供職,生于湖北,暫居版納。以文字為生,詩歌、散文、小說均有涉獵。常于其本人微信公眾號發表作品,每日一文,碩果累累,余喜其文字篇章經常閱后轉于朋友圈內。2016年1月14日公子于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紀念蘇東坡先生的文章《野人的標配》。莊公子在篇前有曰:"坡哥是個野人,農民,種起田來比寫起詩來還利索。三十六行,行行都是狀元。野人野到極致,與天地萬物共食共飲,同歌同哭,所謂天人合一,便是仙人"。
莊公子文中的"野人"之謂,出于其借典蘇東坡在黃州期間所作詩詞里的描述,"野人"或者"土人"等類似稱呼經常出現。而其"標配"也被莊公子在文中一一呈現出來了,什么野具、野聲、野寒、野茶、野屋、野食等等,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說到"野合"……,反正不野不行。
蘇東坡(1037-1101)曾在其《傳神記》一文中描述自己的面部特征:"吾嘗于燈下顧自見頰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而此文所描述的也不過是他自己在燈前與蓬蓽上的面部輪廓投影而已,并沒有五官細節的描述。
孔武仲(1042-1097)亦在《謁蘇子瞻因寄》詩中說:"華嚴長者貌古奇,紫瞳燁燁雙秀眉。"
米芾(1051-1107)有《蘇東坡挽詩》云:"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萬里歸。"
元人郝經(1223-1275)所著《陵川集》之卷十,載有《東坡先生畫像》一詩,其詩末尾句云:"畫工豈有浩然氣,漫著南箕翕舌空點痣。不如夜寂對江月,皓皓見公真顏色。"
如此這般看來,若以詩文一探坡翁相貌,則米芾應為最準;若以畫作究竟坡翁形象,我以為趙松雪所繪之"東坡先生小像"應近其貌。而趙松雪又是前宋后元之人(1254-1322),大宋皇室后裔。可能出于歷代文人對東坡先生的崇尚,從古至今的畫人都把東坡先生繪成了文人高士的瀟灑飄逸形象;并未使其形象納入"下野"之列。
丙申春,余以趙松雪之《東坡先生小像》為范,加以明清肖像畫法入其面貌,嘗此以正文史千年之訛傳。
丙申中伏后九日,嘯天馬襄并記于澄懷堂。
野人的標配
文/莊公子
雨洗東坡夜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這是東坡在黃州作的《東坡》詩。當時讀到"市人行盡野人行"時,心頭一震,不自覺地把書又拿近了些,這七個字里藏滿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野人,指鄉野之人,對這倆字更是惜不自禁。對,疼惜的惜。紀曉嵐說此句風致不凡,而后兩句寫野人的曳杖聲,更是奇妙難得,人不可學。
當然是人不可學。
我對攝像稍微有點了解,要拍一個日升月落、斗轉星移的時間更迭的畫面,需要攝像機立在一處,長達一天一夜的連續拍攝,然后將拍攝的畫面在幾秒之內快速呈現。
市人行盡野人行,是東坡來黃州之前的大半生寫照,他的眼前,追名逐利的人漸漸消失,芒鞋青杖的山野農人漸漸清晰。未曾經歷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怎能寫出這大沉卻輕,極濃若淡的詩歌。唇齒之間幾個詞,囊括半生變遷,有著深入骨髓的力度。
東坡在黃州所作的詩詞里,"野人"或者土人等類似稱呼,經常出現。"野人"的標配也被一一呈現,如野具,野聲,野寒,野茶,野屋,野食……
野具,是芒鞋竹杖。芒鞋竹杖是古人外出漫游常備用具。東坡愛漫游,也常化遷徙奔波為漫游,因此芒鞋竹杖在其詩詞中出現的概率也極高。
《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此詩寫道,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初入廬山三首》之一,此詩寫道,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次韻答寶覺》,寫道,芒鞋竹杖布行纏,遮莫千山更萬山。《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寫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贈王子直秀才》是在惠州所作,詩云,萬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閑掛百錢游。
如此看來,野人憑百錢就可進行山野旅游,鄉村旅游,雖說窮得叮當響,但也是游得樂不思蜀。不對,東坡是樂也思蜀,故鄉不可忘。
而野寒,在東坡的《寒食帖》里,已描述詳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每次讀寒食帖,鼻子發酸,幾欲痛哭。我若能遇見這一野人,就在黃州遇見吧,干柴珍饈,藥品新衣,悉數送上。
野茶,是那些僧人長老分與的茶,如桃花茶。《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詩云,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從黃州至大冶,為乞一茶,癡人癡行,雖野,卻趣味盎然。
野屋,便是那個響當當的雪堂,一眾鄰人幫忙筑成,一經筑城就名留青史,成世人向往之高地。這樣的野屋還真多,古代文學界一數,就有杜子美的草堂,白居易的廬山草堂,劉禹錫的陋室。屋要留名,非野不可,不野不得其致,不得其旨,不得其智。
野食以東坡羹為首,大抵是以蘿卜為主要成分的糊糊,非菜,非飯,非湯。東坡離開黃州后,常懷念這道食物。自己開墾田地種出來的菜和谷,自己生火熬出來的創意羹,懷念的不是羹,而是身為野人的甘苦自知的那段功業。
野人的這身標準行頭,東坡就這樣一直保留了下來。做官就是做官的樣子,務農就是務農的樣子,所以東坡才是真正的做一行愛一行。子瞻高帽名動京師,芒鞋竹杖卻是遍布山河。
野聲,自然是鏗然曳杖聲。聽,那聲音,依舊在夜空中響動,依舊在文字里響動,它們安撫了誰,又驚醒了誰。
本文作者簡介
莊公子,旅游行業供職,生在湖北,暫居西雙版納。以文字為生,詩歌、散文、小說均有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