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晴秀圖》(1981年)紙本水墨設色
作者:煦風
1980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為著名畫家吳悅石先生拍攝了一部名為《有志者》的膠片電影紀錄片,他也是目前健在的中國書畫大家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杰出人士。
吳悅石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中國畫大家和鑒賞家,少年時開始學習中國畫,五六十年代曾得到畫壇耆宿的親授,為著名國畫家王鑄九和董壽平的入室弟子。
吳先生有著深厚的國學修養和繪畫理論研究,精于書畫鑒賞。青年時代壯游天下,深入生活,寫生創作。其作品疏朗、灑脫、遒勁、生動,是當今備受推崇的中國畫大家。
1981年,吳先生創作了《溪山晴秀圖》,該作品所描繪的是一幅雨后溪山的怡人景色。悅石先生因“文革”迫害,曾在京西妙峰山中被強迫改造,因禍得福地獲得了壯游山靄蒼潤的好機會,身臨其境的感受過溪山山水的風光景象,也把握了溪山山水的生命情緣。
吳先生筆下的《溪山晴秀圖》氣韻生動、秀逸深遠,筆筆靈虛而又筆筆寫實。蒼潤的溪山,在晴秀中蘊含著天地萬物的靈性與活力。他以高山仰止的視角,觀照了溪山山水間的律動風貌。作品的用筆多以中鋒、側峰為主,皴擦點染、互相結合,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虛實結合,匠心獨運。畫面中動靜相承,情景自由和諧。三疊而下的飛流瀑布浩蕩地匯聚于江河的浩渺之中。而江面上卻波瀾不興,候客的烏篷船靜泊于清江岸邊。飛鳥在天空中嘰喳地翱翔,回蕩在寧靜的山谷之間,在這幽美的溪山風光里充滿了生命的盎然。
為避免傳統皴法的程式化,作者通過對線條和皴染的巧妙處理,突顯了山體與巖層結構的力度美和肌理美。而平遠的透視展現了溪山山勢的挺拔峻峭,傾瀉在天地之間的萬千風云,渾然一體,意趣天成。先生師古卻不泥古,生發為本,溫故知新,獨顯神意,涉事臥游。創作完成后的《溪山晴秀圖》十足的將山的氣勢磅礴和水的悠然平靜,兩相兼糅地將一切美妙盡收眼底。
山水畫是我國最為傳統的中國畫創作題材之一。文人墨客皆喜寄情于山水之間,并以創作山水畫作的方式表達情感,抒發胸臆。
自唐人王維開創了中國山水畫詩畫交融的藝境之后,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也被公認為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審美標準。歷代畫家皆喜沃游于名山大川,先將風貌盡儲于心,再形于意,最后“以神寫形”,終將實現物我相融的藝術境界。
唐代畫家、理論家張彥遠曾說:“古之畫或遺其形似而尚其骨氣”。張文通也特別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心性主張,而這個主張至今仍然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必需修養。
北宋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到:“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各宗畫家皆以山水畫作言情述志,抒發胸中風云變幻的無窮樂趣,體驗“唯道集虛”的生命本真。這也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妙處所在。
因此,不論歷代文人是用文字寫景,還是書畫名家對名山大川觸景生情,最終都將相輔相成的融為一體。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成了中國畫創作的審美原則。
《溪山晴秀圖》再現了溪山風景在新雨之后的清新意境,天空中的云層隨風涌動,暉映變幻。被風雨洗去煙霾塵垢的溪山,煥然一新。群山之間氤氳朦朧,時而稀薄輕盈,時而渾厚皎潔,煙云過眼之處,云海奔騰翻滾,如煙如霧如紗,不疾不徐,從容自若地彌散于青山峰巒之間。
宗白華在《藝境》中寫道:“中國畫自有其獨到的宇宙觀點與生命情調,以各式抽象的點線皴擦攝取萬物的風骨與氣韻”,“以豐富的暗示力、象征力替代了形相的寫實,超脫而渾厚”。
為使觀者獲得超然物外的喜悅。作者寄情涉事,臥游于天地萬物。逍遙灑脫的詮釋了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境界。唯有纏綿悱惻,才能深動情脈。這也許就是吳先生創作《溪山晴秀圖》意境的主觀心性吧!
丙申大暑后一日,煦風並記于京西煦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