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襄
《爾雅•釋天》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埂澳辍痹诠糯袊鴤髡f中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 “夕”是在臘月三十的晚上專門出來傷害民眾的鬼怪,后來,神仙“年”與人們齊心協力,通過放鞭炮趕走了“夕”。為了紀念“年”的功績,人們就把農歷大年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猛獸“夕”的意思,為了紀念“年”,把初一稱為“過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曾在1984年拍攝過動畫片《除夕的故事》。
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歷代民俗將其定名為春節;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因為是農歷一年中的最后一頓飯),年飯以后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度的最后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馬嘯天——鐘馗習書(2014年)
我國自晉唐以來就有在春節時請鐘馗進門的習俗,春節期間的鐘馗是守門、護福、鎮宅、驅年獸的神?!百n福鎮宅,唯真鐘馗”,“拜請鐘馗,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晉代以來民間開始出現了請鐘馗、跳鐘馗、鬧鐘馗,也是春節和端午節漢族的民俗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春節期間人們載歌載舞,鞭炮齊鳴、鑼鼓震天、萬人空巷,萬民同慶。
除此之外,春節里還有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漢族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春節大年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馬嘯天——鐘馗仗劍(2013年)
鐘馗,姓鐘,名馗,字正南,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驅鬼逐邪之神,人們把他視為正義的判官。鐘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唯一的萬應之神,是賜福鎮宅圣君,掛在家中有“求財得財、求福得福”的吉兆。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丑;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所以鐘馗人物畫是一種辟邪吉祥物。掛在客廳或者玄關處能夠辟邪、招財、納福。
古書中記載的鐘馗是唐初雍州終南人,(秦嶺中段終南山下周至縣終南鎮終南村現存鐘馗故里廟),春節時請鐘馗是為了做門神,端午時請鐘馗是為斬五毒,因他也是專門斬除五毒的天師,鐘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馬嘯天——鐘馗行散圖(2015年)
關于鐘旭傳說的著述,最早可追溯到«周記»和«禮記»中。林希逸的«周禮考工記解»中繪有“椎”的形勢,而椎字的發言在若循反切法發生是為“椎”聲。椎是一種約長三尺前端尖削的大洼,當朝天子每當舉行大典禮時天子佩戴大洼作為驅除邪穢的法器。而后以“椎”驅邪的習俗波及到尋常百姓家,所用的是桃木雕鑿的椎。后人多把“椎”畫成利劍。被鐘馗握于手中,常有《鐘馗仗劍圖》傳世,以為避邪之用。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了唐人吳道子畫鐘馗像的故事,并于卷首記載:開元年間,唐明皇從驪山閱兵回宮,染上病疾,久治不愈。某晚,唐明皇夢見一小鬼闖進宮來騷擾,就在此刻,一個頭戴破帽,衣著藍衫袒露一肩,皮革裹足的大鬼,一下子將小鬼抓住吞食了。唐明皇便問:“你是誰?”大鬼回答說:“吾叫鐘馗,生前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慚愧的撞墻而死,死后發誓為皇上除盡天下鬼魂。”說到此處,唐明皇被驚醒,醒后竟然所患疾病痊愈,于是命宮中畫工吳道子將夢中所見之狀畫出«鐘馗提鬼圖»,明皇大悅后,提筆批到:靈柢應夢,厥疾痊愈,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鬼,家喻戶曉,以禧邪魅,益凈妖氣,乃告天下,悉今知要。
馬嘯天——賜福鎮宅圣君鐘馗真神寶相(2017年)
民間傳說在唐代,百姓就已將鐘馗以一單扇門神的形象在除夕歲末張掛供養,并以之鎮宅驅邪。元代后,民間又開始在端午節也掛起鐘馗,鐘馗極有神力,可避阻五毒毒害。民間還有傳說鐘馗可將名為“虛耗”的邪鬼捉住后,剜目而食之。后來,人們把它尊為驅鬼迎祥的正神,并且神法無邊,它能將佛教中的六欲天的惡鬼以及天地人中的變身之鬼施以神法,將其捉拿懲除,一網打盡無所不能,同時也被民間封為“翼正除邪雷霆大帝君”的封號。在中國民間的生活中,鐘馗早已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尊神,也是驅邪、正氣、仁愛、傳奇之神。
馬襄于2017年1月27—28日凌晨
馬嘯天——開年大吉(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