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嘯天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千里江山圖》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長短披麻皴及勾勒用筆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起伏變化;設色清麗,于石青石綠間以赭石色,富有堂皇效果的視覺效果。《千里江山圖》作品意境壯闊清遠幽深,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學觀的秀麗山水和壯美風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但由于年代久遠,傳世資料缺乏,而且許多傳說難以考證,本文只是簡單的梳理一下《千里江山圖》傳世過程的一些軼事,不足以傳說史料據為考證。
一.王希孟的出生年月與何方人士
根據現存的一些美術史料和河南原陽縣新聞網站的一些信息介紹,王希孟是(今河南原陽縣)人。北宋時期稱為陽武。原陽是1950年3月由原武、陽武二縣合并,以二縣首字得名,目前屬河南省新鄉市。
因王希孟的出生年月有誤,況且現在網上和一些美術書籍,對他的出生年月標注很亂,如出生有1093、1094、1096,到底他活到幾歲更亂,有的不標或約多少年,甚至有的還出現了(公元960-1276年)活的夠長說法,百度百科給出王希孟的出生年月是(1096年—1119年)。
二、《千里江山圖》創作背景
《在千里江山圖》畫卷尾部的蔡京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題跋的大意是說:“少年王希孟學畫,被皇家畫院錄取了。獻了幾次作品,都不夠好。但是皇上看他聰明,就親自調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圖,獻給了宮廷。皇上很高興,夸獎他,給他官做。”準確的說,王希孟應該是宋徽宗的徒弟。
宋徽宗趙佶本身也是中國美術史中一位十分了得的畫家和書法家,在他的指導下,本就天賦秉異的王希孟終于不負所望,完成了這幅曠絕古今的偉大作品。
三、王希孟為何二十歲謝世
我們通過《千里江山圖》卷后的蔡京題跋發現其18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曾得徽宗親自指導其山水畫的創作,在北宋政和三年(公歷1113年,農歷癸巳年閏四月)之前,創作了這卷《千里江山圖》,清人推測他完成此畫后不久即去世。現在人傳說“王希孟繪成此畫時年僅十八歲,由于過度地刻苦、勤奮損害了他的身體,二十出頭就英年早逝,令世人扼腕嘆息!”
根據(清善本)《北宋名畫臻錄》原文記載: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時有異相,生時有瑞鶴東來,眾人皆言有大貴。聰穎博學,善詩文,通音律,工書畫,猶善劍術。十歲被召至宮中待駕,徽宗親授畫技,曰“其性可教”。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圖》,上大悅,此時年僅十八。后惡時風,多諫言,無果。奮而成畫,曰《千里餓殍圖》。上怒,遂賜死。死時年不足二十。又載:時下諭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見《千里江山圖》,上允。當夜,不見所蹤。上甚驚疑之,遂鎖此圖與鐵牢,不得見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蹤,可嘆世人不得而知也。
四、《千里江山圖》不是王希孟的唯一作品
根據《北宋名畫臻錄》的另一段史料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王希孟除了《千里江山圖》之外,還畫過另外一幅《千里餓殍圖》,(殍,音漂,三聲),看其字義,應該是一幅體現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生活流民餓殍,破敗不堪內容的長卷,此卷畫好之后,進獻給了宋徽宗觀看,宋徽宗看過之后勃然大怒,隨后下令即刻就處死了王希孟。可憐一代奇才,竟然死的時候不到20歲,真的是可惜、可嘆。否則這幅畫也不會流傳到今天。因此,世間傳說《千里江山圖》是他唯一的一幅作品,說法欠妥。我們應該稱《千里江山圖》是他唯一流傳至今的一幅作品。
五、《千里江山圖》是一幅抒發胸懷意境的作品
《千里江山圖》采用了傳統國畫的平遠法構圖繪景,表現了北宋時期的千里江山風貌。場面浩大,景物繁多,農夫農婦細節動人,販夫走卒與山樵漁父耕者盡收眼底,水浪漁舟與帆船舸艦上的漁工作業者事物巨細,山間險路與鳴泉飛瀑,古人于山間險境中的棧道穿插可行,天空遠處翔鳥群飛,真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王希孟因其幼時就常年生活在皇宮中,并無到實景中寫生獲得景象素材的可能。所以,此圖的內容表現更是他本人或宋徽宗本人的心中意境所制,從畫卷的內容上可以看出,當朝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景象十分祥和,也不排除其創作目的就是為了向宋徽宗歌功頌德所創作的。如果是他本人的創作意思的話,很有可能也是借助于當時內府收藏的優秀山水作品的意境想象完成創作的。當時的徽宗朝畫院中非常流行在詩意中尋找繪畫創作題材的做法。
六、《千里江山圖》的傳世過程
《千里江山圖》的第一收藏者是北宋名臣蔡京(1047-1126),蔡京是北宋興化仙游人(詳見宋史蔡京傳),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人。蔡京時任北宋徽宗朝宰相,兼工書法,后世傳其“人品奸惡”。蔡京初與其弟蔡卞(王安石快婿)學書,中進士后官授錢塘縣尉,后學沈傳師、歐陽詢,又改學“二王”,博采諸家眾長,自成一體。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根據蔡京在該畫卷尾的題跋考證,該畫是皇帝當成獎品賞賜給他的。題跋原文“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北宋消亡后,該畫收入南宋內府,此畫被潰敗的朝廷帶到臨安。南宋滅后,被元代高僧李溥光(1237-1327)收藏,李溥光曾被趙孟頫推薦給元世祖,世祖因賞其才華特封其為昭文館大學士、賜玄悟大師。明末清初,此畫又被藏書家梁清標(1620-1691)收藏。梁清標字玉立,一字蒼巖,號棠村,一號蕉林。直隸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清順治元年補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宏文院編修、國史院侍講學、詹事府詹事、禮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等職,到清乾隆年間此畫收藏編入石渠寶笈,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七、《千里江山圖》建國后的公開展出
根據故宮博物館介紹,普通觀眾與這幅名畫“緣慳一面”,就是故宮的專家們,見到該畫的機會也是屈指可數。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圖》曾經公開展出過兩次。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到現在又是30多年未與公眾見面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千里江山圖》如此“深藏不露”呢?《千里江山圖》使用了很多礦物質的顏料,顏色很厚,時間長了打開畫卷,顏料就會掉損,傷其畫作原貌。由于現在的裝裱技術實際上沒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別是在古畫的修復上沒有重大技術突破。《千里江山圖》在這么長的時間內一直沒有修裱,便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對于開卷就會受損的《千里江山圖》,首要的任務就是盡量保護。目前世上的流傳圖稿都是上世紀80年代末,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專業出版社拍攝的圖片數據,這也是迄今為止《千里江山圖》最后一次被拍攝。
2011年,故宮博物院破格首次將《千里江山圖》全卷授權“榮寶齋”按原作1:1真跡仿造,榮寶齋也將《千里江山圖》高仿制作的十分精良,就像當年王季遷先生對極好復制品描述的那樣:“下真跡一等”。因為現在高仿技術不只從紙張、筆勢、墨彩的暈染都與原作到達完善統一,就連歷朝傳播中留下的印痕、保留不當留下的塵埃水漬,都清楚可見,因此,這些精彩絕倫的高仿工藝技術的復制是完全可以達到逼真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