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襄
吉林省博物院在20世紀60年代初收藏了100余件張大千繪畫作品。這批作品從分類上有山水、花鳥,人物,從技法上有工筆和寫意,不僅品類齊全,而且風格多樣。主要作品創作于1923年至1948年年間,是研究張大千早期繪畫不可多得的材料。張大千是一位個性獨特的畫家,他從未糾纏于“傳統派”與“革新派”的論爭之中,一心只在傳統繪畫領域中臨習探索,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張大千先生成功于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大千先生認為:“繪畫必須從臨摹入手,有如念書樣,臨摹就如念‘三字經’,如沒念過書,無論寫古文也好,寫白話文也好,同樣是寫不出來的,臨摹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談到創作。”他在《大風堂名跡序》說:“臨川、衡陽一師所傳,石濤、漸江諸賢之作,上窺董、旁獵倪黃,莫不心追手摹,思通冥合。”同時他也要求自己“學習古人,要進的去,出得來,師古而不泥古,要不落前人窠臼,要有個人風格。”
荊浩《筆法記》有云:“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日墨。”……
“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
“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直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故知墨大質者失其體;色微者敗其氣,筋死者無肉,跡斷者無筋;荷媚者無骨,”
荷花一直就是張大千所喜愛的題材。張大千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則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畫荷主要在于畫荷葉及荷梗。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
由于張大千對荊浩的《筆法記》認識很深刻,所以他才將中國畫的筆墨學習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去研究體驗。張大千說:“我國國畫最重要者,為用筆、用墨。若要不入工匠氣,須在筆墨上留心,至于色澤當然也是重要的。”
說到用筆之法,首先要研究線條,縱觀中國美術史的傳世作品的第一發現就是線條。這說明線條在中國傳統繪畫歷史中是處于最重要的位置的。而張大千對于線條是及其重視的,他在《畫說》一文中:“要畫畫,首先要從勾摹古人名跡入手,把線條練習好了,寫字也是一樣。……”張大千又對女兒張心智說:“中國畫無論山水、人物、花鳥、工筆或者寫意,都很注意筆法。不管是勾線、皴擦、渲染,都有個用筆的問題。勾線要用中鋒,皴擦就要用側鋒,而渲染則中鋒和側鋒都要用。”
對于不同筆鋒的功能也有深入的認識,他在《課徒稿》有云:“用筆拿中鋒作中干,側鋒則去幫助它。中鋒把體勢建立起來,側鋒來增加它的意趣。中鋒要質直,側鋒要姿媚。勾勒必定用中鋒,皴擦那就用側鋒。點戳是中鋒,渲染則是中鋒側鋒都要。”
張大千認為中國畫自明清以后,畫家對于墨法的重視遠低于筆法,他與謝家孝說,“古人說過,墨法比筆法難,因為筆法還可拿方式做準則,而墨法只有用筆蘸墨在紙上的一剎那的感覺,只能自己去體會,很難說得出道理來,所以說墨法較筆法更難。”正是因為他有了這樣的體會。所以他對墨法的重視才會高出時人。張大千對墨法演變有所梳理,他在《題雨山圖》中說:“元章衍王洽破墨為落茄。遂開云山一派,房山、方壺踵之,以成定格,明、清六百年未有越其藩籬者,良可嘆息!”他認為明清人在墨法上已經沒有創新,走的是完全因循的老路,因此感到遺憾,又在題《潑墨潑彩山水圖》中說:“自王洽為潑墨,米老承之,以為云山,后有作者墨守陳規,不離矩步。不知風氣既移,不容不變,似是不是,不似者乃是耳。”他又在《談畫工筆山水》中說:“畫工筆山水時,先用淡墨勾出輪廊,然后皴擦渲染。畫樹要點夾相參,淺絳中著一二青綠夾葉,或紅樹一株,更覺得有趣,夾葉樹的樹身,不可著色,愈覺自然。”
謝赫六法與張大千的學畫經驗
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述了謝赫六法“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張大千一生臨習石濤與八大山人的作品較多,提倡“傳移模寫”是為了重點強調他在學習傳統的過程中訓練自己的方法。除此以外,他也一直在學習唐人和宋元的宗法,因世人見識不夠,誤以為是他自己的風格。尤其是他在晚年,因糖尿病并發眼疾,病眼失視,而另一只眼睛也只能在距離四英寸時才可以看清物品,因此才多以潑墨潑彩的方式,憑著自己深厚的傳統基礎功力跟著感覺作畫。
以下是張大千先生自己總結的學畫經驗:
一.臨摹是為了學習勾勒線條來規矩法度。
二.寫生則是為了解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
三.立意人物、故事、山水、花卉,雖小景要有大寄托。
四.創境要自出新意,力去陳腐。
五.求雅則需讀書養性,擺脫塵俗。
六.求骨氣,去廢筆。
七.布局為次,氣韻為先。
八.遺貌取神,不背原理。
九.筆放心閑,不得矜才使氣。
十.揣摩前人,要能脫胎換骨,不可因襲盜竊。
十一.傳情記事,如寫蔡琰歸漢,楊妃病齒,湓浦秋風等圖。
十二.大結構,如穆天子傳,屈子離騷,唐文皇便橋會盟,郭汾陽單騎見虜等圖。
“謝赫六法”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學習傳統繪畫的絕對標準,也是品鑒評價畫作的重要標準。我們從上述的大千先生自己總結的學畫經驗中不難看出,他也是完全按照《謝赫六法》所指引的方向發展成功的。當你有了一定的書畫基礎和傳統功底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參悟明白“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六法”之“氣”,是指畫作中的書卷之氣,也是“天地人”三者在作品中展現的一種“和諧之氣”與“自然之氣”。六法之“韻”則是指畫作中的“境界”和“韻味”,實際上也是作品個性風格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特定的符號和印象”。但最終要使作品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佳妙境界才能實現真正的“氣韻生動”,而這才是“六法”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