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早期活動中,文字還遠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繪畫的萌芽。大約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在彩色陶器上畫上各種圖案花紋,或一些動物的形象。把過去的歷史記載和近年來考古發掘中出上的文物對照來看,我國的繪畫藝術在戰國時期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一.繪畫特征
1949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一幅晚周帛畫。畫中描繪的是一位側身而立的細腰長裳女子,合掌敬禮,左上方為乘龍跨鳳升天之像。畫家運用強勁有力的細線條,生動地描繪了儀態端莊的女子,矯健騰飛的龍鳳,表現了作者的杰出繪畫藝術才能。這件帛畫的出土,證明了漢代以前的繪畫的表現技法是單線平涂,筆墨簡略,構圖未臻復雜。
秦漢魏晉時期,對畫工和畫家作了不少記述。晉葛洪《西京雜記》載,毛延壽是漢元帝時最著名的人物畫家,他擅“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當時還有一批善畫人物的畫家,如劉白、龔寬、陳敞等,但都不及毛延壽。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毛延壽的作品傳世佐證。
漢代石刻的表現藝術也是一個重要的繪畫發展時期,如畫像石、畫像磚等存世傳世的很多,這也說明了漢代的繪畫藝術多以石刻為表現特征。遼寧的遼陽、營城子,河北的望都等地都曾經發現過許多漢墓壁畫,這也說明了在漢朝時期的壁畫也開始盛行。這些漢墓壁畫的表現手法和特點,大都以樸實的墨線,勾出形象的輪廓,然后用朱、青、黃等明快的原色加以點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風格鮮明的特點。
魏晉南北時期,是中國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時期。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大畫家蔚然并起,他們都繼承了秦漢藝術的傳統并有了發揚創造。
張懷瓘云:“顧、陸及張僧繇,評者各重其一,皆為當矣。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錐刀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懔懔,若對神明,雖妙極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象人風骨,張亞于顧、陸也,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
張懷瓘說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三者各有其妙,顧畫得其神,陸畫得其骨,張畫得其肉。神乃言其神韻,骨與肉乃言其形制,從他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他是將神似與形似并舉的。同時還說明了顧陸張三人各有其獨特的繪畫風格。顧畫中的線條,具有連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特點。
歷代畫家稱顧的用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這也是它的主要特點之一。顧愷之有《女史箴圖》作品傳世,該作品是他為西晉詩人張華《女史箴》一文作的插圖,是我國最早的卷軸繪畫,在中國和世界畫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陸是顧的學生,畫中的線條有連綿不斷之狀,而被人稱為“一筆畫”。從文獻記載張僧繇作畫時,“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這樣的表述有點像今天西畫的速寫畫法,后來人們將此種畫法與顧、陸連綿不絕的一筆畫加以比較,則形成了“疏體”與“密體”兩畫派。
隨著佛教的傳入,他們又受到了外來藝術的影響,在那時的宮廷、殿堂、寺院中的壁畫大大的超過了漢代。壁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繪畫題材也更加豐富多彩。此時的花鳥畫種開始慢慢興起,人物形像的描繪已達到較高的成就。隨后山水畫種也開始出現,但那時的山水樹石的表現手法還很稚拙,山水只是作為人物畫創作的背景襯托,比例上都不很恰當協調。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中曾說:“其畫山水,則群峰若若點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其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繪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繪畫的收藏、欣賞和評論之風也日益興盛,產生了第一批系統的繪畫理論著述。其中南齊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繪畫理論著作。他在《古畫品錄》一書中對魏晉至南齊的二十七個畫家分作六品并加以了評論,尤其是他在該書的前序中提出的“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轉移模寫,至今仍然還是我們研究和學習歷代繪畫批評與創作所遵循的不二準則,一千多年來,對我國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批評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繪畫成就,為我國在后來的唐宋時代藝術高潮的到來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二.書法與用紙特征
紙張作為一種新型的書寫材料,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但造價較高、生產工藝落后,沒有得到廣泛使用。到了東漢的漢和帝時期,蔡倫在前人造紙的基礎上,造出了較為方便實用的“蔡侯紙”,紙的使用才開始推廣。建安時期,左伯能做紙,精細有光,造紙術又前進了一步。但這一時期的紙張并不足以完全取代縑帛和簡牘,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紙的產量和質量,另一方面在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時代的局限性。
漢末魏晉時期的紙張尺寸一般都不大,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晉令諸作紙,大紙一尺八分,聽參作廣一尺四寸。小紙廣九寸五分,長一尺四寸?!彼阅菚r的紙被稱為“尺紙”,用來書寫信箋、便條,習慣稱之為“尺牘”。因為這種“尺紙”的出現,得以使行草書作為動態書體更加方便優雅妍美地展現出來,后來,尺牘的書法形制大興,成為了魏晉時期的代表性書法。當時的士人們多以紙張尺牘往來,除了實用之外還方便于書法的相互交流。尺牘不僅是書家文化修養的表現,更能體現其藝術才華。《漢書·游俠傳》有陳遵云:“略涉傳記,贍于文辭,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臧弆以為榮?!扁滓怼杜c王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孫過庭《書譜》云:“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甚以為恨?!笨梢姰敃r的人們爭相保存的不僅僅是書信紙張的文字內容,更是對紙張上的絕妙書跡心馳神往,奉為至寶。更有甚者,以金求之:“盧循索善尺牘,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風,人無長幼,翕然尚之,家贏金幣,競遠尋求?!?
因此,魏晉時期也是尺牘書法的黃金時代?!逗鬂h書·蔡邕傳》有言:“相見無期,唯是書疏,可以當面。”《顏氏家訓·雜藝》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諺云也印證了古時雖然交通不便,但尺牘能給千里之外的人帶去“面目”的真實寫照。夏侯湛有《抵疑》一文云:“若乃群公百辟,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帶白,坐而論道者,又充路盈寢,黃幄玉階之內,飽其尺牘矣。”
以上典借均說明了尺牘書法在這一時期已達到了空前繁榮,不僅數量巨大,且字法精湛,一些名跡成為千秋典范。陳寅恪曾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因此,魏晉時期士大夫尺牘書法的興盛,除文人倡導的因素之外,還與新興的尺牘材質有一定聯系。
魏晉時期因為尺牘材料的需求,造紙的原料也變得多種多樣,制造工藝更是精益求精,而且能夠造出種類多、數量大、潔凈平滑而又方正的紙張?,F代科技史專家曾對魏晉時期近百種古紙進行了檢驗,最后發現大部分的尺牘書法為麻紙,還有藤、竹等新材料的紙張。潘吉星在《中國造紙技術史稿》一書中說:“如果說兩漢是中國造紙術的發生階段,那么魏晉南北朝就是造紙的發展階段?!敝钡綎|晉末年,大司馬桓溫之子楚王桓玄下令曰:“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彼旌?,紙簡并用的時代成為了過去式,紙張也就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書寫材料。較之昂貴的縑帛和厚重的竹簡,纖薄的紙張在書寫上的優越性也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晉人傅咸《紙賦》云:“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己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汕缮欤苡哪茱@?!闭鐣x人所說,紙張表面潔白平滑且受墨,幅面較大、容字較多,體質輕盈、柔軟耐折,可隨意舒卷,便于攜帶。除此之外,紙的最大優勢在于其可以呈現出書法中的筆法墨韻的詳盡表達。
迄今為止,最早的傳世法書,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西晉文學家陸機(261~303年)所做的章草《平復帖》。該帖先前曾被楊嘯谷先生將其鑒定為“蠶繭紙”(詳見《中國紙之研究》一文)。后經中科院自然科學研究員潘吉星先生多次檢驗,確認該帖為早期的麻紙。因年代久遠,幾經裝裱,纖維老化,致使紙面呈灰色、間米黃色,紙表有部分裂紋。以高倍放大鏡觀察,《平復帖》的本幅,紙表面纖維束甚多,甚至有成股的麻繩頭而未及搗碎的,簾紋不顯,似不曾有效地砑光,紙吃墨力差,制作相當原始,與出土漢紙相仿佛?!镀綇吞飞系哪E是用禿筆寫成的章草(草隸),筆意古樸,是陸機在西晉武帝泰始初年(265~269年)在南方倉促間寫的一封書信(參見啟功《平復帖簡說》)。此帖流傳有緒,年代確切可考,又出于名家的手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年份可查的珍貴紙本法書。隋末的虞世南曾在《北堂書抄》卷一○四引《陸云集》中陸云致陸機書云:“前集兄文為二十卷,書工,紙不精,恨之?!眲t陸機寫字屬稿不曾用良紙,與文獻記載相吻合。這也亦說明了南方的造紙術不及北方曹魏時聞名的左伯紙之精良。
三.《中國文化報》介紹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幾種名紙
左伯紙
在三國時期,造紙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魏國東萊(山東掖縣)人左伯,改進了當時的造紙術,《三輔快錄》記有“左伯,字子邑,東萊人,擅名漢末,其能造紙”,并對東萊紙的品質贊不絕口:“子邑之紙,妍妙生輝!”
麻紙
東晉麻紙,是以大麻纖維為主制成的紙。紙質地堅韌、潔白、耐水浸,是很好的書寫用紙。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常用麻紙練習書法。王羲之在會稽任職時,官居高位的謝安寫信來要麻紙。王羲之“庫中惟有九萬枚,悉與之”。謝安是東晉地位極高的朝廷重臣,寫信給王羲之求麻紙,說明在當時麻紙也絕非尋常之物。而王羲之在會稽能一次買到9萬張之多,也說明麻紙的產量不低。
麻黃紙
東晉時發明了將麻紙“入潢”之法,即用黃檗汁將麻紙浸泡,干后,即為防蟲蛀蝕的麻黃紙。東晉元興二年(403年)太尉桓玄(369—404年)“命平準作青紅縹綠桃花紙,使極精”。又下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
藤紙
東晉名紙,以野生藤皮為主要原料制成。藤紙主要產地在剡溪(今曹娥江上游,當地盛產野藤),故又名“剡紙”。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杭州余杭由拳村出好藤紙?!碧偌埵且环N品質極好的書畫用紙,在唐代時仍為書畫藝術家所重視?!皻v見言書文者,皆以剡紙相夸。”時人范寧認為“土紙不可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不過,野生藤皮很快就用完了,藤紙遂不生產。
銀光紙
南朝時,在安徽的黟縣、歙縣一帶生產一種銀光紙,紙質光潤潔白,實為宣紙的前身。南齊時,都城建康(今南京)“設有銀光官署,齊高帝造紙之所也,嘗造銀光紙贈王僧虔,一云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