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蘇州山塘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山塘街獨具蘇州街巷特征。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河上原有大小橋梁40座,現存19座。
山塘古橋的形成,是與山塘地域的治理開拓緊密相聯的,早在唐寶歷元年(825),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在虎丘(山塘)與閶門之間開鑿河渠,并治河筑堤為武丘路,后稱白公堤,即聞名遐邇的七里山塘。“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道路的形成,河床的疏浚,橋梁的架設,促使貨暢其流,商業鼎盛,民居稠密。在漫長歲月中,令人神往的古橋,發揮了獨特的功能。雖然幾經歷史滄桑,不少古橋已消失,但由于前人對橋梁的不斷重建、修建、改建,使不少古橋一直保存至今。當然有的已改為平板橋、鋼筋混凝土梁橋(如渡僧橋、山塘橋等)。橫臥在古老的山塘河上橋梁尚有:山塘橋、通貴橋、星橋、彩云橋、普濟橋、望山橋、西山廟橋,共七座。縱向建在古樸的山塘河上橋梁還有八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萬點橋。而新民橋既橫跨山塘街,又橫跨山塘河。正好是“橫七豎八”。
普濟橋位于蘇州閶門外山塘街,跨山塘河。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橋側有康熙四十九年所建普濟堂,因以名橋(今社會福利院),“濟”字有助困扶危和渡訶的雙重含義,以普濟為橋和善堂取名,寓意更深。而普濟橋為蘇州市區僅存之三孔拱石橋,橫跨山塘河,高大巍峨,氣勢不凡。1982年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歷經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和民國時期重修。此三孔石拱橋,花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縱聯分節并列砌筑。全長38.69米,中孔凈跨9.16米,矢(直度)高4.37米,橋面中寬4.05,堍寬4.8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均按中孔的十分之六遞減。拱券內壁刻有“放生官河”、“憲放生河”與捐款人姓氏。橋墩下部厚度僅0.9米。全橋以花崗石構筑,欄板以青磚砌置,以長條石壓頂,間以石望柱,橋欄兩端以抱鼓形橋枕收尾。橋面中心置輪回紋雕花石板。兩端石砌踏步,分別為26級、30級。中孔東西兩面明柱刻有橋柱鐫聯。橋東為“東望鴻城(即蘇州),水繞山塘連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橋西為“北繞山塘,水驛往來通陸墓(今陸慕);南臨路軌(即鐵路),云車咫尺到梁溪(即無錫)”。聯句點明了橋所處地理環境和水路走向,表明此橋之氣勢與重要;并生動地描述了該橋四周的自然景色。
1986年蘇州市ZF所立重修普濟橋記碑所錄橋聯僅剩一副。而重修普濟橋記碑亦遭破損。該橋高大,并有三個橋圓洞。橋欄柱石陰刻“男普濟堂董捐修”,“民國乙丑夏重立”。“男普濟堂董”,即清末探花、書法家吳蔭培(1851-1931)。橋身還刻有“禁捕”兩字,系蘇州環保標志的重要史證。普濟橋與橫跨在山塘河支流莊前浜上的小普濟橋構成橋中橋的獨特景色。小普濟橋本名同善橋,又名莊前浜橋,是三節低欄的石板橋。普濟橋中間的圓孔正好把三個方孔的小普濟橋借景入畫,呈現出可與周莊相媲比的雙橋美景。其他三座為通貴橋、星橋、西山廟橋,均系單孔拱形石橋。選料嚴格,工藝講究,似飛虹臨水,為山塘增色。可惜如今周圍環境雜亂、高層民舍林立,亟待整修。
通貴橋,單孔石級拱橋,在明弘治年初建。清顧公燮《丹午筆記: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造橋以便往來,名曰通貴》。明隆慶二年五色云呈現橋上,故又名瑞云橋,崇禎、乾隆、光緒年間重修。該橋橫石、豎欄前后均刻有“里人吳三復重建”等。星橋,亦系單孔拱形石橋,在明成化年重修,橋欄刻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資重建。另有頗負盛名的桐橋,建立時間較早,原名勝安橋,曾為山塘最高的單孔拱形石橋。1964年拆除。旁宋代始建的觀音閣仍在。西山廟橋,原名元慶橋,因橋堍有西山廟而得名,是山塘最西端最后一座單孔石級拱橋。清康熙、咸豐年間與1992年重修。橋東側陽刻橋聯:“跨水虹粱新結構;合流虎阜抱瀠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