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寺白塔位于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5年),初名大圣壽萬安寺,至正二十八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涂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筑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余年。
妙應寺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塔基底面積810平方米;塔身為復缽體;塔剎的剎座呈須彌座式,座下豎立著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一巨大華蓋,周沿懸掛著36片帶有佛像和佛字的華幔,下面各系一個風鈴;剎頂為銅質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
妙應寺由寺院和塔院組成,寺院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寶殿以及西側的配殿、廂房;塔院的紅墻圍成一個單獨的院落,四角各建一座角亭,白塔位于院中央偏北。
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