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虹橋史稱蘭津橋,位于云南省永平縣巖洞鄉和保山市平坡鄉的瀾滄江上。素有“西南第一橋”的美譽,是我國最早的鐵索橋之一。南詔時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橋,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改建鐵索吊橋。今天的鐵索橋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緒年間重修。橋長115米,寬3.8米,凈跨56.2米,由9股18條鐵鏈組成,兩條為左右扶手,其余為底,上面鋪有橫直交叉的兩層木板。兩岸筑成半圓形橋墩,鐵鏈兩頭鉚死在兩岸橋臺上,西岸為徒崖,東岸是險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險要。橋兩端建有橋亭關樓。橋南普陀巖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橋”、“懸崖奇渡”、“要塞天成”、“壁立萬仞”、“滄水飛虹”、“天南鎖鑰”等題字。霽虹橋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為“迄西咽喉,千載不能改也”,在我國橋梁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橋東岸建有雄偉的御書樓,懸掛著清康熙皇帝的手書“飛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諸葛亮的燙金銅雙龍橋。橋西岸建有觀音閣。這些建筑,或就懸巖起檐,或于陡坡立亭,蔚為壯觀。
在“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開的雙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橋,三橋之中,惠通橋(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著名。
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霽虹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漲,橋頭關樓被毀,鐵索落入江中,歷代修橋碑記和橋頭古樹蕩然無存。但仍有不少游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這三座古橋中,惠通橋雖已“退休賦閑”,但鐵骨猶懸大江之上,那既“壯麗宏都”又“靈固巧便”的風采不減當年;惠人橋已廢,但兀立江中的三個橋墩和東岸崖壁上“惠人橋”三個大字猶赫然醒目;雙虹橋則歷盡風雨,老而無恙,并繼續履行著橋的義務,發揮“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