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Atelier d’Architecture Christian Girard
地點:薩瓦,法國
總建筑師:Christian Girard
設計組:Christian Girard、Christophe Hebert、T.Sugi、M.Shun、L. Capdevielle、C.Cobel
面積:371.0㎡
年份:2012年
攝影:N.Borel
巍峨的群山常常給人以雄偉崇高之感。在漫山遍野的積雪覆蓋下,其龐大的身形仿佛在拒絕任何建筑的介入。時間在這里凝固。永恒恰恰襯托出了人類豐功偉績的脆弱。而最近在法國薩瓦海拔1200米的地方建造的Mineral Lodge別墅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鑒于建筑基址群山和峽谷環繞,風光秀麗,引人入勝,該項目也充分利用了這一令人驚嘆、激動人心的自然風光,也可以說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在這樣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環境中,建筑設計水準絲毫不能遜色于美景。在這片壯麗的天然美景之中,千百萬年來的巖石運動軌跡早已無法考證,建筑物則必須與這種無法追憶的過去形成呼應關系。可以說,巖石留住了時光的腳步。因此,建筑物就成了人類時間與地質學時間產生碰撞的那一個瞬間。礦石小屋是一座由石塊與巖石建造的庇護所。因此與近來建成的山地農舍式別墅的建造標準尚有一段距離。這些農舍式別墅的建立是為了展現建筑的奢華。法國的Villaroger村有著嚴格的建筑法規。該項目始于一個拆毀的農場和旁邊原有的山地農舍,農場被拆到只剩下了外墻,根據當前的科技發展狀況,這種條件給建筑師提供了機會在當地建筑與當代對可持續建筑的渴盼之間創建聯系。
這種聯系對施工起到了指導作用。在建筑物之間開一道9米長的垂直洞口,從而與原有的農舍創建實體紐帶。原有農舍的石墻原樣保留于新建筑之中。這是在仔細地重新解讀項目中的當地建筑設計。因此,關鍵之處是如何從原先的廢墟中創建另一座農舍。礦石小屋棲身于一個從未存在過真正的建筑、僅僅是房子的地方,任務顯得很艱巨。小屋離開了歷史的視角,飽含對未來的憧憬鐫刻在這片土地上。這座石屋并非是重建。建筑師為項目設想了各種斷裂和轉變的可能性,如立方體木箱懸挑于玻璃幕墻的外側。這一結構參照了當地的懸挑式閣樓,對當地的建筑類型表達了敬意。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數量可觀的觀景視野:面向北方的斷瓦殘垣點綴以可欣賞全景風光的“觀景陽臺”。在二樓也能欣賞到變化萬千的景致。屋頂在該項目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這里并未建造另一面傳統木屋頂,而是以鋼筋混凝土屋頂作為頂蓋,令空間的使用更加靈活。建筑規范頗為嚴格,這也讓人有機會在由各種樓梯連接的許多樓層上工作。室內空間如同一連串的序列,以流動的開放式循環通道為基礎提供各種功能空間。廚房位于一樓,上方覆蓋著巨大的采光天窗。
在項目的所有地方都能見到石材表面。樓梯間墻面上布滿水平和垂直的洞口,這里只能用混凝土墻砌筑。從外側看,功能區附近的洞口并不很清晰,從而加深了墻面給人的印象。刨除了在建筑室內外創建可見聯系的想法。同時,這一策略也展示了村里老房子的特色,從洞口看不出其背后的空間功能:臥室、廚房、起居室……礦石小屋的木箱與石墻的接觸面很有特色,每一塊石頭都能與每一塊木質面板對應,木板順應石頭的不規則排列方式而擺放。這種相互配合的方式讓截然不同的材料之間也能產生一種微妙的聯系。
在結構設計中還結合了抗震與雪崩防護的優勢。礦石小屋擁有天然地熱資源,因而在可持續性與能耗方面也達到了最高標準。巖石下的地下水終年恒溫,在這里打了三個150米深的鉆孔,一臺熱泵用來循環用水。建筑中安裝了地熱與雙通通風設備,其整體供暖與制冷系統也就消失于無形了。
總而言之,礦石小屋嵌入原有的廢墟中,卻絲毫不產生接觸,而是創建了一個中間空間。這個過渡空間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維持著一種不斷發展的張力。因此,礦石小屋造就了一個毫無傳統特點的建筑環境。傳統的農舍窗戶尺寸受保溫條件的限制,而礦石小屋與此相反,以優質的玻璃與框架為屋內帶來了充足的光線。在法國阿爾卑斯山,滑雪勝地的傳統建筑表現形式已成為一種商業口號,缺乏新意,讓人興致索然。而礦石小屋是一次少有的嘗試,試圖抵消在薩瓦頗為風行的這種由懷舊情懷導致的建筑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