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碑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又名《夏仲兗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隸書。14行,行27字。宋趙明誠《金石錄》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間(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宋洺州廣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縣。明成化十五年(1479),廣平知府秦民悅發現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東隅建“愛古軒”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為后人剜剔(見秦民悅《廣平志》)。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為工匠所毀。越二年,知府唐曜乃于漳川書院(紫山書院)取舊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寬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額,碑末有“建寧三年蔡伯喈書”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題記,皆正書。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碑主夏承,字仲兗,其祖、父及兄皆居顯位,所謂“寵祿傳于歷世,策勛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縣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冀州從事等職,官至淳于長(淳于縣故治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北三十里)。建寧三年六月卒。
《夏承碑》為著名漢碑之一。以其結字奇特,隸篆夾雜,且多存篆籀筆意,骨氣洞達,神采飛揚,自元王惲始定為蔡邕書,此后諸家多沿其說,然實無確據,故間有提出懷疑者(如清顧南原等)。姑不論書丹者為誰,歷來對其書法有高度評價,則大致是統一的。如元王惲云:“近觀公(按指蔡邕)建寧三年所書《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筆也,如夏金鑄鼎,形模怪譎,雖蛇神牛鬼,寵雜百出,而衣冠禮樂已胚胎乎其中,所謂氣凌百代,筆陳堂堂者乎!?”(《秋瀾集》)明王世貞謂:“其隸法時時有篆籀筆,與鐘(繇)、梁(鵠)諸公小異,而骨氣洞達,精彩飛動,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載,而他書亦不可考,姑闕之以俟知者。”(《弇州山人四部稿》)清王澍謂:“此碑字特奇麗,有妙必臻,無法不具。漢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絕異。然漢人渾樸沉勁之氣,于斯雕刻已盡,學之不已,便不免墮入惡道。學者觀此,當知古人有此奇境,卻不可用此奇法。”(《虛舟題跋》)翁方綱評云:“是碑體參篆籀,而兼下開正楷法,乃古今書道一大關捩。”(《兩漢金石記》)康有為謂:“王惲以《夏承》飛動,有芝英龍風之勢,蓋以為中郎書也。吾謂《夏承》自是別體,若近今冬心、板橋之類,以論語核之,必非中郎也。”
據趙明誠《金石錄》稱此碑“刻劃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漢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見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稱完壁,惜久已不在人間。據稱存世唯一比較可信的原石拓本,為明無錫華夏(字東沙)真賞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綱長跋,世稱孤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