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稱《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又名《百官勸進表》、《勸進碑》、《上尊號奏》。記東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對曹丕勸進之事,實際是曹丕玩弄的一個政治手腕,他隨后即正式禪位稱帝,史稱曹魏。碑不書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中記其文,與此碑稍異。顧南原《隸辯》定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則以為此碑記文當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魏黃初之后。此碑一向與另一魏初豐碑《受禪表》并稱。二碑均在河南許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漢獻帝廟中,皆南向,一東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勸進,后受禪,或同時并舉。《受禪》既立于黃初元年,則此碑之立當不會太晚或與《受禪》立于同時。
《上尊號碑》的書法,以“方整峻麗”著稱于世。傳為梁鵠或鐘繇書,皆不可靠。明趙崡謂:“此碑或曰梁鵠書,或曰鐘繇書,未有的據。然隸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鐘鼎間物也。”(《石墨鐫華》)清馮云鵬謂:“敘刻安整,書法工妙,自是魏碑巨制。”(《金石索》)此碑書風與《受禪表》極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禪表》條所述,同為開啟魏晉書風的先導,涅潤后世,至深且遠。東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時代,除個別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極少。曹魏之時,三國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社會思想比較開放。文風亦尚通脫、清峻。故魏初諸刻,一反漢末分隸之古厚典雅而為空靈峻麗。就漢字字體的演變而言,魏初諸刻是由隸變楷的橋梁;就書風而言,它們浸淫灌溉了兩晉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書法;故無論在漢字字體變遷史,還是書法藝術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