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正臣,廣平(今安徽宿縣)人,官至衛尉少卿。(《太平廣記》作“衛尉卿”)習右軍之法,脂肉頗多,骨氣微少,修容整服,尚有風流,可謂“堂堂乎張”也。睿宗甚愛其書。懷瓘先君(《太平廣記》作“張懷素之先”)與高有舊,朝士就高乞書,馮先君書之(《太平廣記》作“或憑書之”)。高會與人書十五紙,先君戲換五紙以示高,不辨。客曰:“有人換公書。”高笑曰:“必張公也。”終不能辯。宋令文曰:“力則張勝,態則高強。”有人求高書一屏障,曰:“正臣故人在申州,書與仆類,可往求之。”先君乃與書之。自任潤州、湖州,筋骨漸備,比見蓄者,多謂為褚后。任申、邵等州,體法又變,幾合于古矣。陸柬之為高書告身,高常嫌,不將入帙,后為鼠所傷,持示先君曰:“此鼠甚解正臣意耳。”風調不合,一至于此。正臣隸、行、草入能。
《明徵君碑》即《明僧紹碑》,矗立于南京棲霞寺前,并覆以碑亭。碑立于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年),高2.74米,寬1.21米,厚0.36米。碑文為高宗(李治)所撰,通篇四六韻文,后用十首銘詞結束。高正臣書。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字體結構與《圣教序》仿佛,可見當時書體風格特點。碑面除碑額王知敬篆書“明徵君碑”四字外,均為行書,共2376字,現尚存2363 字,僅缺13字。字跡清晰可辨。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為高宗親筆,筆力遒勁、雄渾。這座碑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尚能不失其當年光彩,堪稱奇跡。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