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通師,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第四子,少夫人徐氏出。官蘭臺令,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轉司禮卿判納言事,二年為相,因反武承嗣為太子被害。
歐陽詢去世時,歐陽通尚年幼。母徐氏盼子繼承父業,親自督教書法。那時其父親的手跡大多散存于民間,徐氏不借以重價購回。歐陽通朝夕臨摹,書法大進,盡得父法。遂與其父有“大小歐陽”之稱。其書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晚年頗有矜重,以貍毛為筆,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南宋董卣《廣川書跋》評其書:“筆力勁健,盡得家風,但微傷豐濃,故有愧于父。至于驚奇跳駿, 不避危險,則無異也?!逼鋫魇雷髌酚小兜酪蚍◣煴?、《泉男生基志》等。
《道因法師碑》,李儼撰,歐陽通書,現收藏於西安碑林。碑全文楷書,三十四行,滿行七十三字。高 312厘米,寬 103厘米。為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 663年)建。碑文完整無缺,碑頭雕作螭首,碑額處雕飾佛瞰,瞰下橫書“故大德因法師碑”七字。
道因法師俗姓侯原出家成都多寶寺,唐貞觀年間,曾在長安大慈恩寺協助玄奘翻譯佛經,因而碑文首題有“翻經大德”之句。龍朔三年(公元663),他的弟子玄凝請歐陽通書立《道因法師碑》來紀念他。
歐陽通學書時期,正當初唐書法發生變化的時期,而他以“善學父書”著稱。此碑筆力勁健,有隸意含蓄處不及其父,方筆側入筆法更增加峭險之勢,古人反對者多,與中國重涵蘊美德有關聯。何義門說:“蘭臺《道因碑》肩吻太露橫,往往當收處反飛。”王世貞說:“此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土,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之氣,可重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