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發現這處石刻是在清光緒五年,即公元1879年夏,清代治河名臣、廣東陸路提督幫辦新疆軍務的張曜,派遣軍士去查探翻越天山的捷徑。行至賽里木亂山中時,一名軍士迷了路,無意中發現巖壁間微露鑿痕,縱橫似有字跡,歸隊后告訴了同伍。當時張曜的幕僚施補華聽說后,騎著馬,帶著糧秣前來考察,得知這是一處后漢時期的摩崖,立即制作了拓片,以傳后世。
此后,不斷有文人墨客到此訪古,做了不少拓片,轟動了京城。因為是漢代隸書真跡,具有史料和書法雙重價值,不可多得,所以就有軍官、地方官和商人爭相前來拓片。1928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黃文弼曾經到這里查看過,可惜在他到來之時,上面的字跡已經模糊了。1957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將其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下旬,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侵襲拜城縣,劉平國摩崖遺址也同樣未能幸免,洪水卷帶的碎石給這處十分珍貴的摩崖遺址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目前,這處摩崖遺址的刻字痕跡已經很難全部辨認清楚。 后拜城縣文物管理部門制訂了龜茲左將軍劉平國摩崖石刻遺址維修方案以加強保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