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刻。原石為清道光年間楊兆璜在當時的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永年縣)西60里婁山訪得,故又名“趙婁山刻石”。漢代篆書已變秦小篆長方為方形,其書法古拙自然,字劃豐滿。清陸增祥以為“以筆勢審之,似與秦篆差異,丙寅二字,轉筆方折,全是隸意。”
專家一般認為此石是西漢趙國群臣為其王劉遂祝壽時所刻。趙廿二年為漢文帝劉恒后元六年(前158年)。西漢刻石傳世本稀,又以此石為最早。且其字體渾樸古拙,篆書中兼有隸法,堪稱秦漢之際篆隸過渡時期的書法代表作品。亦有個別專家認為此石之“趙”系公元4世紀之“后趙”,或系戰國時期之“趙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