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9日,由中國民協、遼寧省文聯主辦,遼寧省民協、錦州市文聯、渤海大學承辦的“中國民協‘山花英才’培育計劃:民間文藝理論人才培訓班”在遼寧錦州舉辦,來自全國的50名民間文藝工作者參加了培訓。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李倩,渤海大學黨委書記劉洋,遼寧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林喦等有關方面負責人出席相關活動。
培訓期間,林嵒以《智慧與想象:新時代文藝創作的路徑》為題,結合自身實踐經歷,探討了文藝創作的“人民性”“時代性”“地域性”等原則及主題、形象、想象、語言等技巧;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教授、沈陽音樂學院特聘教授江帆以《不一樣的田野:民間文化的“在地”張力及其內涵意義》為題,通過講述“農耕文化最后的歌者”譚振山、遼東滿族故事家黃振華、遼西喀左“李龍王趕香煙”祭典三個田野案例,提出應從整體上把握民間文化研究對象,解讀在地、在場的“現代”,講述在地、在場的“中國”的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間文學研究室主任施愛東以《理想故事的結構與設置》為題,講述了故事的最簡結構、情節的核心設置、故事的游戲規則、故事生產的儉省原則、故事生產的極化原則等話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方室主任毛巧暉通過《民間文學研究的當代價值》講座,提出了民間文學搜集整理方法是民間文藝學的核心問題,應加強對民間文學資源轉化的學術史、思想史挖掘的觀點。
培訓期間,學員們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與授課老師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并分小組交流學習感悟。全體學員還調研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渤海大學遼西走廊博物館、錦州港等,觀摩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紙上風雅·絲路墨象”金石拓印展。學員們紛紛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入民間、認識民間文藝的人民性,發現民間文藝真正的價值,關注民間文藝收集、采錄、展演、展示的新業態,在民間文藝引領時代和社會風尚等方面實現自己莊嚴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