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時光”第二回展·廣西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開幕式合影
柳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為我國西南工業重鎮、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素有“桂中商埠”之稱。在這里,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良性互促,現代工業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柳州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民族風情獨特,從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里流淌出來的文化自信,流入環城而過的柳江里,匯成這一江澄碧。
柳州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經濟意識。他們始終把實體經濟作為城市發展的根基和命脈,把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制造城作為發展的戰略方向,以創新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心中有光,腳下有路,柳州企業家勠力同心走出了一條從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的轉型升級之路。以文化促經濟,在經濟與文化交融互動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柳州有文化情懷的企業家的共識。
一、藝術與新工業的跨界“熔合”
柳州市雙鎧工業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耐磨新材料與提供工業防磨服務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方向為金屬與非金屬材料的冶金復合,其中成果之一的“容瓷板材”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該技術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產品新工藝”認定,獲得2020年國際鑄造博覽會金獎,并實現產業轉化。該公司目前已經成為國家能源集團、河北港口集團、廣西鋼鐵集團、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等大型企業的年度合作伙伴,并被廣西壯族自治區認定為“專精特新”企業。
據該公司董事長韋成勛介紹,他自艱苦創業的青年時期即關注傳統文化,敬畏經典,并長期持續關注國內文藝動態,熱愛藝術品收藏。長年累月的藝術熏陶,促使他敏銳地將創新、環保與生態確定為雙鎧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鎧”字的引申意義為“保護”,其生產的耐磨產品性能亦為保護,而公司主打的創新型容瓷板材,通過陶瓷與鋼鐵在技術上的高難度完美融合,自然而然地使產品獲得了文化層面的多重意義——五行中金土火的相生共融。
韋成勛提出的“產品即藝術品”的企業文化理念在藝術審美上的轉化和傳播,明顯體現在其2023年創建的楷美術館上,并賦予了該館典雅、中和、嚴謹、方正等文化意蘊與藝術承載。通過讓藝術進廠區,打造企業文化品牌,提煉企業的精神內核與產品品牌特質,從而促使企業品牌多維拓展與跨界提升。同時,以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為契機,利用楷美術館構建一個產品與文化的交流空間,在塑造企業文化品牌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文化輸出以及企業間的文化互動,將楷美術館拓展為企業交流、文化交流與人格提升的人文景觀場域,進而賦能雙鎧工業的可持續與高品質發展。
二、藝術家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近日,由廣西北回歸線油畫研究院、柳州市雙鎧工業技術有限公司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畫學會學術支持的“耐磨時光”·第二回展——廣西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為深冬的柳州帶來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40幅廣西籍美術名家的油畫和中國畫作品所呈現的藝術氣息,洋溢在柳州雙鎧工業廠區的楷美術館里。民營企業聯合學術力量以藝術介入企業文化建設,為柳州工業文明的新時代發展拓展了新途徑。這是繼2023年10月21日舉辦的耐磨時光·雙鎧工業20年——楷美術館落成首展暨中國畫名家九人展之后,柳州市雙鎧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在廣西北回歸線油畫研究院等的支持下,約請廣西籍美術名家的又一次聯袂展出。
本次展覽參展畫家陣容強大,不僅展出了余永健、陽山、王慶軍、彭鋼、林峰、黎小強、劉智、陽光、黃道鴻、潘正華、徐裕頌、鄧彬、陳中華、李靈機、鄧軍、曾翠玲、宋忠陽、商進、唐文忠、徐作先、文海紅、羅希、李鴻光、余傳偉、唐利中等廣西籍中國畫名家的力作,更有謝森、謝麟、龐凌宇、呂峰、吳以彩、鄧樂民、潘新權、蘇雪薇、蔣文潔、謝意、劉瑞森、陳瑤、梁群峰、韋骍、王磊等來自廣西北回歸線油畫群體和著名油畫家精彩的呈現。
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廣西地域風光和民族風情,如余永健的中國畫《清夏香濃》,表現的是紫荊花,畫面呈現出一派亞熱帶風情;陽山的中國畫《漓江嵐韻》是桂林山水的景象,淋漓的筆墨,充盈著畫家的故園情深;王慶軍的中國畫《林樹蕩目凝空翠》,把南彊山林村寨多彩的景色呈現了出來;宋忠陽中國畫的《松福圖》,老松蒼勁,松鼠靈動,古意盎然,營造出一派高曠明爽的氣象。鄧彬的中國畫《歸田圖》,則把故土的鄉愁描繪在輕紗般曼妙的炊煙中,令人向往。陽光的中國畫《翠煙在人間》,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和風格表現了桂林山水;黎小強的中國畫《清秋》,婉約地表現了當代女性生活的唯美意境;潘正華的中國畫寫生《彈熱瓦普的男子》,用寫意的筆墨生動刻畫了維吾爾族樂手物我兩忘的演奏情景,真性情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唐文忠的《清香》,以寫意的荷花寄寓了高雅和廉潔的人格精神;陳中華的《合浦漁姑》,線條剛烈,水墨淋漓,表現了疍家姑娘自然樸實的美。
同時展出的北回歸線油畫群體的作品,更是把亞熱帶的陽光、綠色以及蓬勃的生命形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謝森的油畫《北海冠頭嶺》,用抒情的筆觸和絢麗的色彩,描繪了北部灣的海邊;謝麟的油畫《大珠山小景》,則以北回歸線的色彩表現了青島大珠山的風景,別開生面;呂峰的油畫《秀水毛氏宗祠》,用帶有野性的奔放色彩和筆觸,書寫了他對賀州富川縣秀水村千年古村落的感受;蔣文潔的油畫《廣西小景之一·冬》,把南方的冬天畫得煦風習習,溫馨入懷。吳以彩的油畫《庭院宜居》,用寫意的情調,描述了沂蒙山區普通百姓暮春時節的田園勞作,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蘇雪薇的油畫《雁山園小景》、梁群峰的油畫《青山碧水》,把南方的景色抒情地表現了出來,像一曲綠色交響樂;在潘新權的油畫《泊》、劉瑞森的油畫《漁港》、陳遙的油畫《風景寫生》里,我們感受到了拂面而來的海風和氤氳在碼頭的漁歌;鄧樂民的油畫《秋影》,令人頓然沐浴著山野的秋風,柔情恬靜的心境油然而生;在龐凌宇的油畫《田籬水鏡》里,我們似乎聽到了陣陣蛙聲,還有輕掠過竹林的鳥語;謝意的油畫《海邊》,洋溢著濃郁的海洋文化氣息,帶給觀者抒情而浪漫的審美體驗……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廣西美術家立足鄉土,表現時代精神的藝術追求和成果。
三、讓藝術賦能產品文化新內涵
“耐磨時光”第二回展·廣西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策展人、廣西美協名譽主席謝麟認為,這個展覽的文化意義尤為重要,甚至超越了展覽本身的學術意義。在同期舉行的研討會上,結合本次展覽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時代責任和使命、如何從文化上提煉企業建設以及產品的精神和品格三個議題,謝麟、余永健、陽山、陽光、黎小強、宋忠陽、王國仕、商進、歐順紅、鄧軍、徐作先、葉仍勝等畫家各抒己見,氣氛熱烈。大家一致認為,藝術作品進廠區展覽,其所帶來的嚴謹有序的審美觀念,有效賦能產品的文化和藝術含量,與“耐磨時光”的文化意蘊高度契合。
雙鎧公司生產的新型耐磨產品,旨在解決和服務冶金、電力、建材、礦山、港口、有色等行業的物料破碎、篩分及輸送系統的設備磨損問題,通過延長這些設備的使用壽命,進而實現雙鎧工業環保和生態的企業文化理念。故而“耐磨時光”,亦即韋成勛孜孜以求的“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用時間鑄就輝煌。這個“時光”其實就是借助藝術載體的傳播對產品高品質的美好追求和有力踐行的過程。同時,為了使企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他們以企業文化的建設、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去追求產品的質量,從另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全體參展畫家與雙鎧工業員工自身的“耐磨人生”精神——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將個人有限的生命,在對社會和他人的奉獻過程中加厚加長,從而實現個人價值的永恒。
“在一個‘生長’在廠區的美術館里辦展,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為廣西美術事業和柳州的工業文明發展樹立了新的風向標。民營企業在自己的工業廠區建立高規格的當代美術館,為這座城市的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范例。同時,本次展覽也體現了畫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美育進廠區’,支持本土企業文化建設的奉獻精神。我們希望用藝術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廣西美術力量。”謝麟對于本次展覽的解讀,擲地有聲、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