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公眾對公共藝術的關注和需求愈加強烈。在以往的觀念中,公共藝術往往被認為是公共空間中的藝術裝飾,且這些藝術品一般與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有所關聯,如雕塑、壁畫、景觀小品等,搭建在公園、街道以及車站、機場等公共活動場所的室內外區域。而當前公共藝術已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展和創新,在內涵表達、表現形態以及價值訴求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態勢。當代公共藝術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可以認為公共藝術不僅是一個城市的形象標識,也是反映城市文化與公眾文化的重要手段。
相較于國外,我國的公共藝術起步較晚,對于公共藝術領域的探索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因而將公共藝術表達與服務民生和文化傳承相結合,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公共藝術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出極具中華美學思想的傳統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映著勞動人民淳樸的民風、審美與精神夙愿,有著鮮活而充滿生機的生活之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與現代公共藝術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激發現代公共藝術創作設計的新靈感,還有利于促進現代藝術創作與傳統民間美術的進一步發展。
民間美術的種類豐富,具有濃厚的地域風格與風俗文化特征,其發展通過制作技術手段實現了主觀精神形態的物質化,強調在生活經驗中獲取藝術靈感,能將藝術作品服務于生活,善于運用簡練生動的造型和色彩營造寧靜恬淡的意境,表達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呈現出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在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運用可以延展城市文化的解讀,增加城市辨識度。公共藝術既是城市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個性的展示平臺。各地區應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積極發掘和運用傳統民間美術元素和當地獨有的民間美術資源,探索民間美術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并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進行公共藝術空間建設,發揮傳統民間美術與公共藝術的文化價值,以進一步凸顯該地區的文化特色。深圳的觀瀾版畫村即實現了客家居民與現代版畫的共生,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名片與旅游勝地。觀瀾版畫村的前身是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經由改建后,村內保留了碉樓、古井、客家排屋等歷史建筑,并設置了版畫工坊展示藝術創作。這種公共藝術通過展示客家文化和版畫藝術,為藝術家和參觀者提供了一個藝術創作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同時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國傳統美學向來注重“天人合一”和諧之美,這種審美思想在民間美術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中國歷代民眾的思想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與現代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結合需展現中華和諧之美。一方面,在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過程中聯系城市環境的現實需求,做到民間傳統美術元素與公共藝術實用功能的和諧統一,例如上海寶山區的“一墻美術館項目”,將友誼剪紙藝術與寶山地標建筑和人文風情相結合,以墻為畫布,將傳統剪紙藝術在現代公共空間進行展現,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和居民的目光,不僅美化了社區環境,也使得這一剪紙藝術得到傳播。另一方面,從城市空間的整體環境出發,綜合考慮民間美術元素與地域特色以及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契合度,如湘西地區民間美術在當地墻體彩繪中的運用隨處可見,不僅提升居住區的景觀環境,也為居民提供了富有文化內涵的視覺享受。以此向大眾展現傳統文化與自然環境以及物理空間結合的和諧之美,從而實現審美的藝術化表達。
此外,設計中還應突出公共藝術功能特征。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旨在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質量,引導人們的行為方式,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藝術化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積淀與技術創新的集中匯聚地,BIM數字建模、數字孿生技術、AI技術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公共藝術設計邊界,以較強的視覺效果、審美體驗和沉浸式感知吸引大眾的注意,能夠充分調動其參與積極性。在融合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同時,也應善于引入數字科技,將傳達意義作為重要標準,精準發掘民間美術與城市文化的契合點,并基于簡潔易懂的設計思路融合數字技術進行表達和傳播,使大眾更易于在現代城市環境的公共藝術作品中直觀感受到地域的文化底蘊和風俗特征,促成藝術與技術的共融,實現城市特質的展現。上海豫園燈會將傳統的彩燈制作技藝與現代AR技術進行融合,打造了“元宇宙”燈會,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視覺體驗與震撼。燈會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讓傳統的民間美術工藝煥發新生,燈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了中國民間傳統美術工藝的魅力,實現了文化藝術的活態傳承,還進一步擴大了其國際影響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為公共藝術與傳統民間美術的融合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公共藝術空間中的設計實踐,促使傳統藝術得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創新傳承和當代藝術的創新開拓?,F代公共藝術是接近大眾日常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達著明確的公共意義與社會價值。民間美術與公共藝術的有效聯結能夠促進城市文化的生長,推動我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當代設計師需要創作出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公共藝術作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為城市的發展提供藝術化路徑。
作者系百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24KY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