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有‘畫’對你說” 繪就藝術院校思政育人新圖景
在魯迅美術學院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向講授被熱烈互動取代,師生圍繞學校老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紅色經典作品展開深度研討,鐫刻著歷史記憶與紅色基因的藝術珍品,成為叩開思政教育之門的鑰匙。這種以藝術為媒、讓思政課“活態(tài)化”的教學創(chuàng)新,正是魯迅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探索實踐的“有‘畫’對你說”教學模式,在藝術與思政的交融中播撒紅色種子,為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時代新人鋪就了特色育人之路。
藝術資源賦能:讓紅色經典成為思政“活教材”
對于藝術院校學生而言,視覺化、具象化的表達更易引發(fā)共鳴。學院精準對接受教育者的認知特點,積極推動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以“有‘畫’對你說”教學模式緊扣“思政+藝術”的改革方向,以“畫”為紐帶搭建師生溝通橋梁,精準錨定學生興趣點,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藝術院校,魯迅美術學院積淀了豐厚的紅色藝術資源。任課教師團隊系統(tǒng)梳理校史中的經典作品,將其轉化為思政課堂的鮮活素材。通過引導學生解析作品的視覺語言,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百年征程,感知其中蘊含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密碼。在對作品的細致解構中,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政核心要義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可感可知的藝術敘事與精神力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
師生雙線共鳴:讓課堂從“獨角戲”變?yōu)椤敖豁憳贰?/strong>
“有‘畫’對你說”模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創(chuàng)新采用“師生雙線講述”機制——教師從理論高度進行系統(tǒng)闡釋,學生結合專業(yè)背景分享藝術感悟,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
另外,學院“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還組織“有‘畫’對你說”作業(yè)匯報,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以講解《攻克錦州》為例,教師組織學生深入研讀遼沈戰(zhàn)役歷史,引導學生嘗試用藝術語言解讀作品,加深學生對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的體悟。這種沉浸式參與,不僅提升了課堂活躍度,更讓學生在備課、講解的過程中深化了對理論的理解。師生雙線講述,使課堂從“獨角戲”變?yōu)椤敖豁憳贰保龑W生深刻領悟歷史使命,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課內外聯動:構建立體化育人格局
學院“有‘畫’對你說”教學模式突破課堂邊界,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實踐,形成全方位育人體系。學院組織教師和學生錄制“有‘畫’對你說”系列微課,以短視頻形式傳播紅色藝術,讓思政教育觸達更多青年。
“有‘畫’對你說”系列微課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在省市級教學競賽中屢獲佳績,先后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10余項,成為學院思政課改革的標志性成果,彰顯出獨特的教學價值與育人魅力。參與項目的學生在各類大學生講課比賽中同樣表現突出,先后獲得遼寧省及全國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獎項。
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有‘畫’對你說”教學模式的實踐成效,更是學生思想境界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有‘畫’對你說”教學模式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成功實踐,為高校思政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它讓參與微課制作的學生身臨其境,體悟作品背后紅色故事的精神內涵;它拉近了思政課與藝術生的距離,讓學生明白,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扎根人民、服務社會;它以藝術為橋梁,搭建起思政教育的新平臺,讓思政課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情感溫度,更具視覺美感,引領青年學子在藝術與思想的碰撞中堅定理想信念,向著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