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玉豬龍溫潤的光澤穿越時空,與清太祖玉冊的描金刻文默然相望,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的“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遼寧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是該館歷史上時間跨度最大的展覽,也是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遼寧演進、形成和發展過程的展覽。
遼寧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和錫伯族世居于此,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共同構成了遼寧的悠久歷史和民俗風情。近日,“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遼寧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共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400多幅圖片和9部視頻。
“本次展覽將展出至11月30日,這是遼寧省博物館歷史上時間跨度最大的展覽,也是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遼寧演進、形成和發展過程的展覽。”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兼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
該展覽文物跨度28萬年,全面涵蓋從舊石器時代到今天的歷史進程。步入展廳,一幅從舊石器時代綿延至今的時空長卷在文物陣列中徐徐展開:展廳的入口處,出土于營口金牛山遺址的動物化石擺在最顯眼的位置。金牛山人生活在距今28萬年前的遼寧地區,其體質特征呈現出獨特的雙重性,北京猿人的原始特征與早期智人的進步特征相組合,金牛山人步入了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關鍵階段,點亮了遼河平原最早的文明火種。
此次展覽展出了玉豬龍、伯矩甗、鴨形玻璃注等重要文物。其中,展出一級文物57件(組),109件(組)文物為首次展出。
“本次主題展的突出特點就是珍貴文物多、首次展出的文物多。”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張力介紹。獨立展柜里,鎮館之寶牛河梁紅山文化玉豬龍與首次展出的丹東后洼遺址滑石人像隔空并立。新石器時代,遼東與遼西的古國文明如滿天星斗,原始文明之間的碰撞融合,成為遼寧多民族文明誕生演進的源頭。
走入展覽“融合匯聚”單元,一對出土于遼寧朝陽北票馮素弗墓的銅鎏金木芯馬鐙靜靜立在燈光下。東晉時期,鮮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三燕政權,創設東北最早的都城,學漢詔,崇儒學。鮮卑部族將游牧傳統與中原技藝結合,開創復合材質馬具新范式,雙馬鐙隨著鮮卑遷徙廣為傳播,成為遠傳至歐洲的“中國靴子”。三燕文化既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也是漢民族與鮮卑民族之間的民族交融歷程,為隋唐時期中國走向統一埋下伏筆。
“女真買家要用一匹馬換十匹布,然后用十匹布和蒙古買家換五十斤糧……”明代《九邊圖屏》畫卷旁,幾名年輕觀眾聚集在遼東馬市的沉浸式互動場景前,興致勃勃地計算著以物易物的價格。
馬市是明朝政府對北方游牧民族開設并直接管理的貿易市場,遼東馬市經營長達200余年,伴隨明朝始終,是一條連接東北地區各民族的經濟紐帶。“五方之民共天下”,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共同熔鑄了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長河中,遼沈大地始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茁壯成長的深厚沃土,各族先民在此交融,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融合的見證,每一段故事都是民族共進的史詩。“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各民族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展覽開放首日,一名觀眾動情地說。
此次展覽是遼寧省內首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題的展覽。“博物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展覽結束后,遼寧省博物館將選擇固定場所設常展,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遼寧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