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彬在博物館參觀學習
“當前的藝術市場形勢雖顯低迷,卻恰是藝術品收藏從底部進入的好時機。”談起收藏,藝術品鑒定專家劉忠彬侃侃而談。劉忠彬系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專家組副組長、河南日報傳媒藝術品鑒定特聘專家,多次參加古玩城及知名拍賣公司的藝術品鑒定與征集活動,具有豐富的藝術品鑒定實戰經驗,深受拍賣公司、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的認可。
文化在收藏中傳承
“人們自古就有收藏珍品的基因,對老物件的念舊與觸景生情,都蘊含著收藏欲望。收藏的不僅是物品,更是其凝聚的審美、工藝、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劉忠彬認為,唐宋時期收藏之風漸興,唐太宗李世民便竭力搜求珍品。宋代詞人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醉心金石收藏,更成就千古佳話。自唐宋以來,文人士大夫崇尚收藏,正因他們的篤好與守護,文化得以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昔日收藏多為達官顯貴所專,而今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提升,各式藝術藏品已然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件件藏品如同歷史的拼圖碎片,它們身上留有使用痕跡、銘文、特定的制作工藝或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印記,幫助收藏者、研究者還原過去的社會面貌、經濟狀況、科技水平、重大事件甚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些藏品提供了與歷史直接對話的機會,是文字記載之外的重要實物證據。
劉忠彬認為,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誰創造了它?誰使用過它?它經歷了怎樣的流轉?見證了哪些重要或平凡的瞬間?收藏家追尋流轉有序的過程本身,就是在挖掘傳奇。同時,收藏者個人的尋覓艱辛、發現驚喜、研究之樂與同好交流的軼事,也都匯入藏品的故事之中,為藏品注入了溫度與靈魂。收藏的本質,正是搜集、保存、研究并品味那些附著于物品之上的文化密碼、歷史印記與動人故事。
收藏要少而精
“收藏要少而精,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經濟實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小類。”劉忠彬一語道破了收藏的真諦。他表示,少而精可以避免盲目跟風,減輕經濟壓力。收藏市場良莠不齊,熱門品類往往價格高昂,盲目追求大而全容易陷入經濟壓力的困境。專注于一個小類,可以集中資源,買到一些精品。少而精還有助于提高專業度,增強鑒賞能力。每個收藏領域都有其專業知識,專注一個小類能讓收藏者更快成為行家。少而精更容易形成個人風格,無論對展覽、交流還是傳承,都更具意義。比如媒體界一個朋友只專注于收藏硯臺,有一些自己獨有的精品,而且對硯臺文化研究鑒賞也小有成就,就很受矚目。
對于如何選擇自己喜歡的小類藏品,劉忠彬認為,一是要從興趣出發。收藏的本質是熱愛,而非單純考慮經濟升值的空間。二是選擇自己能負擔、可持續的領域。如果預算有限,可以從小眾但有趣的品類入手,比如老商標、老票據等。三是設定邊界,避免越收越雜。比如你喜歡瓷器,可以限定一個時期的瓷器,也可以從一個工藝入手,比如清代的青花、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出口瓷等,而不是看到好看的瓷器就買。這樣你的收藏會更有體系,研究起來也更容易深入。
精品比數量更重要。一件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藏品,勝過一百件普通貨色。專注于一個小類,更能體會它背后的文化與故事,也更容易讓自己成為這個領域有故事的人。
撿漏是知識與儲備的變現
“收藏不要聽故事,市場上流傳的很多撿漏軼事只是故事。”劉忠彬先給熱衷于撿漏的收藏者潑了一瓢冷水,“撿漏撿的是知識文化的積淀和積累。在收藏中,撿漏是一門技術活,既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市場敏銳度。”
劉忠彬認為,撿漏一是要多關注小眾收藏品、被低估的藝術門類、藝術家或流派,這些尚未被市場充分認識或炒作,價格一般處于底部。二是關注清倉、拍賣、地攤等特殊渠道,如部分商家因轉行或資金周轉低價甩賣,拍賣會無底價專場以及一些跳蚤市場。三是把握市場低迷時、行業轉型時、市場調整時的撿漏機會,往往可以以較低的價位收藏真品、精品。
撿漏不是“撞大運”,而是“認知套利”,用你的專業知識發現別人忽略的價值。撿漏需要有了解藏品特征、市場行情、鑒定方法等知識儲備,“撿漏首先要知道這是漏。別人不知道的你知道,別人不了解的你了解,就可能撿到漏。要多看博物館陳列的作品,多與專家交流,多研究關于藝術品的專業著作,提升自己的專業學識,才能防止與它擦肩而過。”劉忠彬總結了撿漏的真諦。
不要迷信專家
“專家”已成為一個被網絡玩壞了的名稱。對于鑒寶專家,藏家們的態度往往兩極分化——有人奉若神明,有人嗤之以鼻。劉忠彬認為,除了個別沒有道德操守的專家,每位專家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要重視專家的意見,但不要迷信和盲從。
一些專家通常有系統的學術訓練,對特定領域(如瓷器、書畫等)的斷代、工藝特征的掌握非常扎實。而實戰派專家(如拍賣行鑒定師)熟悉文物造假手法,對市場流通品的真偽判斷更靈活。每位專家都有擅長領域的局限性,書畫專家未必懂青銅器,陶瓷專家可能誤判玉器,在進行鑒定時要確認專家研究方向與藏品匹配。同時,要靈活運用交叉驗證原則,把專家的意見進行對比綜合,形成相對準確的判斷。正如張伯駒所言:“鑒古如審案,重證據鏈而非一家之言。”專家的意見應該作為重要參考,而非絕對真理。
劉忠彬認為,鑒賞文物,關鍵還是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掌握鑒定方法,參加正規培訓,讓自己成為專家。鑒定真偽的核心技巧是感受時間在物品上留下的印痕,從聲音、器形、包漿、工藝等細節觀察感受,真正的眼力永遠建立在持續學習和實戰歷練之上。
流動起來才更有價值
流動才是收藏價值的試金石。收藏品若只進不出,便成了倉庫保管員。只有流動起來,才能激活其文化、經濟雙重價值。
劉忠彬表示,之所以要讓收藏品流動,從經濟層面說可以驗證藏品市場價值,同時加快資金循環,以藏養藏;從文化層面講,可以讓更多人參與欣賞研究,促進交流傳播。藏品變現的主流渠道主要有拍賣、小眾品類的垂直社群流轉、以物易物的圈子置換、網上淘寶交流等,無論哪種渠道,都要警惕流動性陷阱,避免陷入擊鼓傳花式炒作。
經濟低迷期往往是收藏的黃金窗口期,這一現象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劉忠彬認為,經濟下行時,市場流動性降低,許多藏家或投資者可能因資金壓力被迫低價出售藏品,更多的藏品市場泡沫被擠出。比如前一段時間過度炒作的名家書畫,有的價格被腰斬,有的甚至只有原來交易價格的十分之一。看準了,就要把握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
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藝術品交易市場,鄭州、洛陽、開封等城市都有比較固定時間地點的文玩交易,獲嘉、新鄭、社旗等縣級小城也定期舉辦地攤交易或古玩交流會,交易交流方興未艾。劉忠彬建議,對收藏有興趣的初入門者可以經常走出去看看,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