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張漢靜教授主編的《山西抗日根據地紅色版畫經典文獻》(2024年)。這套叢書分為《晉冀魯豫根據地卷》(6冊)、《晉綏根據地卷》(5冊)和《晉察冀根據地卷》(3冊),系統采集了《晉察冀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抗戰日報》等華北根據地重要報紙所載木刻作品,以及各根據地的宣傳畫、年畫、連環畫等,共計2000余幅,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山西抗日根據地版畫的創作成果、藝術成就、文化影響與革命貢獻。
??藝術夸張是版畫創作的常用手法,能夠通過放大形象、形成視覺焦點,突出主題,從而實現獨特的宣傳效果。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發出“全民族抗戰”的號召。《晉察冀根據地卷》開篇即收錄了版畫家沃渣的《盧溝橋之戰》:畫面以留白手法勾勒遠山,突出奔赴前線的戰士群像——他們肩扛半人高的大刀,步伐堅毅,鋼槍與彈夾在硝煙中閃爍。刀身的寒光與戰士的背影,無聲傳達出“國土必守”的信念。這種以少勝多的構圖,將“平津危急”的緊迫感轉化為“亮劍精神”的視覺隱喻。
??版畫的集約化表達有利于刻畫敵我形象反差。在1943年9月22日《晉察冀日報》社論《一致行動起來堅決粉碎敵寇大舉“掃蕩”》配刊的題頭漫畫中,八路軍戰士以較大比例占據畫面中心:持槍而立的身軀如鐵塔般高大厚重,刺刀鋒芒直指下方——那里蜷縮著矮小猥瑣的日軍指揮官,戰刀落地、冷汗涔涔,連軍犬也在威懾下瑟縮后退。蘆葦蕩中沖出的八路軍增援部隊顯示出排山倒海的氣勢。這種通過刀法實現的強弱對比,將正義與邪惡的二元對立推向極致,成為全民抗日的“視覺動員令”。
??除了硝煙彌漫的戰場,根據地版畫也聚焦于擁軍愛民的日常圖景。生活化的場景與寫實性的人物塑造,使宣傳更具情感穿透力。
??在《晉察冀根據地卷》收錄的《慰問前方好丈夫》組畫中,第一幅刻畫婦女趕制軍鞋的專注神情,第二幅呈現婦救會集體勞作的熱烈場面,第三幅以特寫手法定格扛槍戰士的雄姿。組畫通過“后方—前方”的對比敘事,將個體情感升華為家國情懷。與之配合的《抗敵報》文章《好好照顧咱們的隊伍》,通篇以“咱們”一詞串聯,如話家常般闡述“軍隊保衛百姓、百姓支援軍隊”的樸素道理,將軍民關系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聯結。
??《保衛夏收》版畫則以極簡的筆法傳遞深意:飽滿的麥穗越過鐮刀,麥穗與麥稈形成夸張性對比,象征豐收成果;一旁的步槍以陽刻技法凸顯金屬質感,槍身的剛硬與麥穗的豐滿形成反差,既展現根據地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扶犁”的斗爭智慧,也暗合“糧食就是戰斗力”的生存邏輯。
??擬物與隱喻手法的運用,使版畫成為“會說話的宣傳冊”。藝術家以具象符號表達抽象理念,縮短民眾的文化認知距離。例如《晉冀魯豫根據地卷》所收錄的漫畫《春耕工作中的偏向》,在樹干中空處書寫“春耕工作”四字,點明主題;一旁的斧頭砍向標有“偏向”的枝丫,斧面上“正確的三風”字樣如利刃出鞘。這幅配合整風運動的作品,將“整頓學風、黨風、文風”的抽象要求轉化為“修剪枝丫”的直觀圖像。下方的社論直指工作中的形式主義,與漫畫相輔相成,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圖文共振”深入人心。
??通覽全書,每一組圖文都是一段微觀歷史:從百團大戰的沖鋒場景到地雷戰的智慧演繹,從減租減息的政策圖解到識字班的掃盲現場,從白求恩大夫的手術臺到紡織婦女的窯洞燈光……版畫家以刻刀為筆,勾勒出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設的全景畫卷。那些被放大的槍口、緊握的拳頭、綻放的笑臉,既是戰時中國的精神切片,也是中國共產黨“文戰”能力的體現。
??這套叢書的出版,為中共黨史與抗日戰爭史研究提供了新維度與新視野,是“以圖證史”的生動實踐,不僅填補了抗日根據地美術史研究的空白,也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有益借鑒,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李玉,系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