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藝術教育領域,紅色文化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四川美術學院立足藝術教育特色,積極探索中國人物畫教學與紅色文化的融合路徑,從課程體系構建、思政元素挖掘、作品傳播推廣及實踐基地聯動等維度切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育人模式,為培養兼具藝術造詣與紅色情懷的專業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鑒。
課程設置:
構建紅色文化浸潤的專業教學體系
學院在中國人物畫教學中,將紅色文化元素系統融入課程設計,形成“基礎認知—專業創作—成果拓展”的立體化課程體系。在基礎教學階段,開設“紅色美術經典賞析”專題課程,選取《流民圖》《鐵蹄洪流》等近現代紅色題材代表作,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構圖技法、情感表達等維度剖析作品,既提升審美能力,又深化對中國革命歷程的認知。邀請知名藝術家進課堂,通過分享創作經驗,讓學生直觀感受藝術作品的選題、立意和具體繪制過程等,理解藝術作品承載的時代使命。專業核心課程注重將紅色主題與創作實踐結合。在“人物畫創作課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以革命先烈、時代楷模等為原型進行創作,要求作品不僅具備筆墨技法的專業性,更要注重傳遞精神內涵。在以“烈火中永生”為主題的創作單元,學生需深入研究邱少云等人物事跡,通過線條、色彩的運用塑造英雄形象,實現技術訓練與主題表達的統一。此外,學院積極開展紅色地域文化考察活動,組織學生赴紅巖博物館、渣滓洞等紅色基地實地采風,收集人物素材,感悟地域紅色文化特質,為創作積累鮮活素材。
課程思政:
挖掘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內核
學院在中國人物畫教學中,注重從紅色文化中提煉育人元素,通過“技法傳授+精神浸潤”的雙融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將紅色故事與主題性創作相結合,實行項目制教學,使課程更具針對性和代表性。結合重慶地域特點的紅色文化,2022年至2024年,前后組織4個年級百余名學生參與完成《烈火中永生》《聶榮臻元帥》兩組中國畫形式的連環畫,繪制書畫作品200余件。項目制教學以“就畫論史、以史釋畫”的方式,讓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精準把握創作主題和精神內涵。學生通過整合邱少云、聶榮臻的資料,將零散的史料串聯成清晰的歷史脈絡,展現兩位英雄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矢志奮斗的形象,從而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并通過中國畫和書法作品展現出紅色文化不同時期的傳承與創新。
作品宣傳:
以藝術創作傳播紅色精神
學院以創作實踐為抓手,推動紅色主題人物畫作品的孵化與傳播,形成“創作—展覽—研討—推廣”的完整鏈條。學院高度重視并鼓勵學生進行主題性創作,積極推薦優秀作品參加“紅巖丹心——主題美術展”等紅色主題作品展覽,集中展示師生創作成果。展覽期間同步開展學術研討會,邀請黨史專家、藝術評論家與師生共同探討紅色題材的當代轉化,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與學術價值。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學校和展覽承辦單位一起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對展覽進行宣傳,積極推送師生作品,配以創作手記和黨史解讀,增強傳播的親和力。
紅色基地聯動:
打造沉浸式實踐教學平臺
學院與多地紅色基地建立合作機制,構建“實地體驗—寫生創作—社會服務”的實踐育人模式。學院與紅巖博物館、邱少云烈士紀念館等簽訂實踐基地協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寫生活動。學生在革命舊址現場觀察歷史文物、聆聽講解,以速寫、素描等形式記錄所見所感,將靜態展覽轉化為動態創作,并衍生出文創產品助力紅色文化傳播激勵學生創新創業發展。項目制課程作品《在烈火中永生》的文創衍生品在區大學生文創產品創意大賽中獲獎。通過與紅色基地合作開展項目,在豐富基地展陳資源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形成“創作—文創—宣傳”的閉環。
學院在中國人物畫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的實踐,是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有益探索。通過課程體系的系統性構建、思政元素的精準化挖掘、作品傳播的立體化推進及實踐基地的深度化聯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更厚植了紅色基因,實現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