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印象中,豐子愷大師的作品幽默風趣、寧靜含蓄、耐人尋味。而在抗戰期間,這位中國現代漫畫鼻祖一改往日溫情雋永的風格,以筆為戈,創作了大量揭露日寇暴行、反映抗戰救亡的漫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更成為抗戰文化的一部分。
“外公用自己的筆作為武器投身到抗戰當中去,畫了大量抗戰漫畫,集成一本《戰時相》,成為珍貴的歷史記錄。”83歲的豐子愷長外孫宋菲君一邊翻閱豐子愷作品集,一邊講述外公的抗戰藝術實踐。在他看來,愛與和平,是豐子愷畢生的追求與創作主題,其愛國熱忱與文人風骨值得后人銘記。
寧當流浪漢,不做亡國奴
“1937年,外公豐子愷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畫家。他在故鄉浙江桐鄉石門灣精心修建了宅邸‘緣緣堂’,結果,在這處世外桃源僅僅過了4年的藝術創作生活,他安靜的生活就被炮火打破了。”宋菲君說。
1937年9月15日,豐子愷虛歲40歲的生日晚宴上,賓朋滿座,大家談論的話題是上海南市區一片火海、嘉興被轟炸、中國軍隊視死如歸抗擊暴寇……不久,日本侵略軍在金山衛登陸,登陸點距石門灣只有數十里,豐子愷當即決定全家逃難。
“寧當流浪漢,不做亡國奴。”1937年11月,豐子愷攜家眷十余人扶老攜幼,辭別心愛的“緣緣堂”,走上歷時八年、行經十余省、近兩萬里的“藝術逃難”之路。
緣緣堂被日軍炸掉了,數千冊藏書毀了,什么都沒有了,但豐子愷說,身外之物有何足惜,他雖老弱,仍可憑“五寸不爛之筆”來對抗暴敵。于是,這位熱愛生活、擅長以詩意筆墨表現人間情味的藝術家,在國難當頭時畫風陡然一變。他以極富感染力的漫畫作品揭露日寇暴行,控訴戰爭罪惡,鼓舞軍民士氣,表達必勝信念。
日本侵略軍飛機的轟炸下,一位正在喂奶的母親被彈片切去頭顱,她懷中吸乳的嬰兒尚未意識到母親已經死去;敵機濫炸平民,母親背上嬰兒的頭顱被彈片切斷,飛向天空,而母親還背著孩子向防空洞狂奔;兩顆炸彈即將落地,下方是一所聾啞學校,這里的師生可能還沒感知到危險就已殞命……這組總標題為《轟炸》的系列漫畫,用富于動態感和戲劇性的生死瞬間讓人直觀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一經發表,引發強烈轟動。豐子愷在作品中附上詞作,詳述所繪之慘狀,如“空襲也,炸彈向誰投?懷里嬌兒猶索乳,眼前慈母已無頭,血乳相和流。”還在落款中注明“嘉興所見”“廣州所見”,提醒觀眾,這是戰爭期間真實發生的具體事件,絕非想象或夸張。
中國像大樹,氣象何蓬勃
“一旦刀兵齊舉,旌旗擁、百萬貔貅。長驅入,歌樓舞榭,風卷落花愁。”1938年10月,豐子愷就聘桂林師范教職,他在課上給學生們講南宋女詞人徐君寶妻的《滿庭芳·漢上繁華》。詞中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悲慨,與當時中國的形勢是那么相似,他講得動情,學生們聽了紛紛落淚。
好在,豐子愷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其身上充分顯示了抗戰必勝的民族自信心,并以此鼓舞人民抗戰必勝。
“1940年7月7日,外公寫了一篇散文,叫《七七三周年隨感》。他說環顧全球,挪威十二小時就亡國了,法國很快投降,英國也仰德國人的鼻息,而中國已經支撐三足年了!”宋菲君說,豐子愷多次在畫作中將中國比作大樹,其中一件題詩:“大樹被斬伐,生機并不息。春來怒抽枝,氣象何蓬勃!”畫中大樹的老干雖然殘損,但是粗壯昂揚,怒放的新枝蓬勃向上。畫家用筆簡潔爽利,充滿力量。
豐子愷深情撰文《中國就像棵大樹》:“中國就好比這一棵樹,雖被斬伐了許多枝條,但是新生出來的比原有的更多,將來成為比原來更大的大樹。中國將來也能成為比原來更強的強國。”他最小的兒子豐新枚出生于逃難途中,取名靈感即來源于此,全家稱他“抗戰兒子”。
漫畫《“今天天氣好!”》中,明明下著滂沱大雨,兩個撐傘的人卻笑逐顏開,共道天氣好,因為大雨意味著不會有敵機轟炸;楊柳岸的友人吹起長簫,為軍士送別,畫旁題詩:“馬革裹尸真壯士,陽關莫作斷腸聲”;孩子們舉著小旗子模仿騎兵打仗,引用岳飛的詩句“歸來報明主,收復舊神州”……在這些畫作中,豐子愷鼓舞民眾奮起反抗,為正義而戰。
“當年這些作品發表在報刊上,非常受歡迎,大家天天都關注豐子愷今天畫了什么。”宋菲君說。
《勝利之夜》畫的就是外孫
“七載飄零久,喜巴山客里中秋,全家聚首。”豐子愷在1944年中秋寫下這闕《賀新郎》,此時距離他逃難已7年,故園已成焦土,萬幸他們一家還能骨肉團圓。
戰火蔓延,生活仍在繼續。這一時期,豐子愷還創作了大量表現戰時日常狀態的畫作,提醒人們,即使在最煎熬的環境中,也不應泯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警報做媒人》里,一對年輕的男女在警報聲中躲在一個僻靜幽美的山澗中,享受著難得的、私密的愛情;《戰苦軍猶樂》里,一位戰士在休憩時席地而坐,彈奏起他心愛的樂器;《警報中》表現一個在山洞中躲避警報的人依然手不釋卷;《生機》借助從石壁夾縫中頑強地鉆出來的小苗,形容在極端困難下頑強抗爭的全國軍民……這些畫富于筆情墨趣,讓人看到一種永不枯竭、充滿希望的生命力。
當1945年8月15日這個勝利的日子最終來臨時,豐子愷用了一幅簡單的畫作來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情。在這幅名為《勝利之夜》的經典漫畫中,沒有萬眾歡騰的慶祝場景,也沒有站在講臺上宣講和平建設的官員和臺下歡呼的群眾,有的只是一盞明亮的電燈,在全家人的環繞下,一個男人把自己最小的孩子舉過頭頂——逃難結束了,是該到了回家的時候了。
“抱的就是我!外公這幅畫是根據真實場景創作的,那年我三歲,父母抱著我,全家其樂融融。”宋菲君回憶,當時他們全家在重慶,8月10日已經有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外公和很多市民涌上街頭,歡呼狂吼,直到聲嘶力竭。“整個重慶都沸騰了,確實是一個萬民不眠的‘勝利之夜’!大家光是嘴里喊得不夠,還拿出了鑼鼓、喇叭,甚至是臉盆、鈴鐺,盡情地為勝利發出響聲。”豐子愷回家后,找出兩瓶酒,大家放飲。
那一夜,豐子愷思如潮涌,想起了八年前被毀的緣緣堂,想起了八年來生離死別的親友,想起了一群漢奸的下場,想起了慘敗的日本的命運,想起了奇跡般勝利的中國的前途……他畫了很多畫,盡情描繪勝利場景,《勝利之夜》是其中一幅。如今,這幅畫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其中自然流淌出的歡欣喜悅,所見之人無不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