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顏濤 《黨相魁先生詩》
中華文明深深蘊藏于中國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審美之中,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明的根基,而甲骨文,正是中國文字的重要源頭。本文將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出發,與大家分享我研習甲骨文書法的點滴心得,特別是對其中線條藝術的體會與感悟。
線條之韻:書法藝術的情感與哲學承載
書法是以線條抒發情感的藝術語言,作品中自由舞蹈的線條,正是書家精神意識與生命狀態的體現。著名畫家周思聰先生曾說過:“講究線條本身的意味很重要。線,一邊經歷了人與社會,一邊經歷著象外之境,從而使人物遷徙的血脈深含著儒道文化的底蘊。”可見,從中國文化的淵源來看,自古以來我們對線條就有著獨特的審美情感和深刻認知。中國的書畫藝術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強調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和道法自然、抱樸守真,注重簡約率真、樸素自然與內在精神。而線條作為最概括、最直接的藝術語言,天然承載著這些哲學理念。
商代甲骨文作為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已經體現出后來漢代所歸納的“六書”造字理論。六書之中,象形、指事、會意是直接的造字方法,而形聲、轉注、假借則屬用字之法。漢字乃其音如歌,可感可誦;其意如詩,可品可悟;其形如畫,可觀可賞。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形如畫”的“形美以感目”最具藝術審美,這一點在甲骨文的書法線條中得到了完美的表達。
傳統審美注重意境與韻味,追求的是超越物象的精神境界。線條的運用能通過表現事物千姿百態而體現出精神萬象。它不僅是表現萬物生命的媒介,更是連接人、自然與宇宙的橋梁。這些審美追求,正是甲骨文書法線條所具備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甲骨之魂:線條中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范式
甲骨文線條通過粗細、長短、曲直、轉折、剛柔等變化,突顯出線性、線勢、線質,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蘊。書法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更是其精神內核的視覺化呈現。我們從甲骨文的線條中可以窺見“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不息,正如書法的虛實相應、陰陽相生,有陽、有實,則真力彌滿;有陰、有虛,則靈氣來往,從而體現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思想。蔡邕所說的“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在甲骨文的剛柔相濟中早已有了最早的范本。
正因為書法以獨特形式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所以,黑格爾稱中國是“特定的東方”,宗白華說書法是“各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李澤厚將《周易》與書法并稱為中國文化的精神符號,熊秉明更認為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中國書法的審美心理,這種心理最早便凝結在甲骨文所確立的骨法用筆與方塊結構的線條之中。因此,書法線條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標識,一種精神文明的象征。“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甲骨文線條雖簡到極致,卻蘊含著最豐富的生命意趣與審美理想,真正做到了大道至簡。中國哲學所說的“大味必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恰恰體現在甲骨文書法的線條之中——簡練、傳神、有風骨。
儒家講“發乎情,止乎禮”,在書法中則體現為筆法有度、結字有格、布局有節,是一種有控制、有分寸的情感表達,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而道家的老莊哲學,則為我們展現了兩種生命狀態:一種是人工、造作、維系的狀態,另一種是天然、素樸、本真的狀態。甲骨文正是后者——“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風格之變:甲骨文書法的多樣面貌與藝術表現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文字的“六書法”,也表現在甲骨文書法的多元風格上。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列舉的雄渾、沖淡、沉著、高古、典雅、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縝密、疏野等不同風格,在現存16萬片甲骨中幾乎都能找到審美對應和依托。
我們從甲骨的高清照片和精工拓片中即可看出,即便是在龜甲上細小如“米?!钡奈澘蹋涔P法依然豐富多樣。一旦放大來看,更是精妙畢現。主流風格的甲骨文書法多呈現典雅、挺拔、瘦勁、爽健之貌,正如杜甫所言“書貴瘦硬方通神”。
同時,甲骨文又非常豐富多樣。除了主流風格,也有如商代晚期與西周早期金文一脈相承的塊面法,刻工以銳利的刀具在堅硬材質上表現出如“宰豐骨”等甲骨的厚重與飽滿。商代陶片上還可看到毛筆書寫的字跡,雖遺留不多,但足以看出先人對毛筆的控制能力和線條勢態質感的把握。這也為我們將古文字活化、用毛筆書寫甲骨文提供了珍貴的參考。因此,我們以筆代刀的甲骨文書法尤重在一“寫”字,追求其書寫性、抒情性、藝術性。
我這里將甲骨文的風格大致歸納為八種,但這只是一種概括方式,就像宋詞分為豪放與婉約,然每派之中仍有諸多大家各領風騷。甲骨文也是如此,可細分為瘦勁修長、暢達飄逸、圓渾婉轉、剛健挺拔、寬博疏朗、率性隨意、娟雅俏麗、粗壯渾厚等眾多不同類型風格。
先民不僅造字智慧卓越,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概括力也令人驚嘆。比如,“日”為圓、“月”有缺,準確把握事物本質;再如“犬”卷尾、“豕”垂尾,細節點畫分明。在書法上,甲骨文已確立了自上而下、縱成行、橫無列或亂石鋪街的章法布局,后世所有書體的章法幾乎都可在甲骨文中找到源頭。
我們在學習甲骨文書法時,始終要強調“敬畏經典、崇尚傳統”。3000多年前的先人,對毛筆的控制已十分精熟,有些小字的工整程度,甚至可與后世王羲之、文徵明等精工小楷相媲美。甚至于同一片甲骨之中,可同時見到精細工穩與粗獷豪放的美美與共,且二者和諧共存,形成嚴謹與奔放之間的平衡。
甲骨文書法的章法利用字的長短、大小、正奇、聚散、疏密等,構成多樣化的空間節奏和審美意象。比如寬博疏朗者,如月明星稀,曠朗無塵,猶若登高遠眺,浩瀚無垠。而率意天真的刻痕,或因刻工熟練程度不一,或因歲月剝蝕,形成了一種天然古拙的審美,恰合道家“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思想。
此外,娟雅俏麗、俊秀妍美的風格也并存不悖。盡管質樸自然是甲骨文的主流,但嚴整優美、富于裝飾性的字體同樣見于當時。比如“鳳”字的不同形態,能同時表現鳳鳥端莊靜立和翩翩起舞之姿,做到動靜相生,豐富多變。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也有以粗壯渾厚為美的風格,它們與西周金文中的“肥筆”和塊面造型一脈相承。但刀刻與范鑄形成的線條質感有所不同:契刻之跡爽利明晰,而范鑄之筆則渾厚含蓄。可以說,每一根線條都是先民的心電圖,其中起伏和轉折皆是情感的流露。
沈尹默先生曾說,要“讀出每一個字的表情”。同一個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寫法,這種同字異構傳遞出不同的情感與神態,這種豐富性為書法創作提供了極大的表現和變化空間。比如“馬”“龜”“龍”“虎”等字,用極具概括力的簡練而生動線條,既抓住對象特征,又適應書寫章法,甚至大膽調整姿態變臥為立以就字形,可見先民在實用與審美間的出色平衡能力。
煥新之用:甲骨文在當代的傳承與創作實踐
甲骨文所蘊含的藝術表現元素極為豐富,幾乎可為當代所有書法形式提供源頭啟示。只要我們稍加提煉與夸張,便能延伸出多種創作體例。
甲骨文成行成列的章法既能產生端莊典雅之美,也可通過調節字距和行間關系,形成工筆與寫意之間過渡的多種狀態,動靜得宜,別有韻味。還有如繪畫“大寫意”風格的雄渾豪放、厚重樸茂。龜甲獸骨因形制不同而自然形成的不同章法,也為當代創作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借鑒。我嘗試用四條屏、手卷、冊頁、扇面、龍門對等形式表現甲骨文,既保留其原始韻味,又融入現代審美。用朱砂書寫,也是對甲骨原文中朱書遺風的呼應,更能讓人追憶遠古的情境。
古老的甲骨文字離我們的藝術生活并不遙遠,它同樣可以走入我們的現代生活。比如用甲骨文書寫春聯:“物華天寶長安樂,人壽年豐大吉祥?!薄把鄽w萬戶春光好,風舞九州歲月新。”或以甲骨文書寫折扇、團扇等賦予生活風雅情趣。而用甲骨文題匾和書寫門聯等形式,尤其適用于古籍書店、傳統文化展館、博物館等場所,可營造出其他書體難以替代的古雅氛圍和文化底蘊,展現出書法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我也嘗試著用甲骨文為老師的書論集和朋友的散文集題簽,也為安陽甲骨文圖書室、殷商文化展覽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及地方名勝題寫過甲骨文匾額,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我們要讓古老的甲骨文藝術以多元姿態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生活方式與美學范式。
總而言之,甲骨文的線條之美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更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所在。中國繪畫中謝赫“六法論”中講的“骨法用筆”離不開線,音樂具有線的節奏,舞蹈具有線的流動,剪紙同樣是線的構成——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來離不開線條的表現力,而甲骨文,正是這條璀璨河流的起點。
?。ㄗ髡呦抵袊鴷覅f會篆書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