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它不僅是研究殷商社會歷史的“活化石”,更以其獨特的視覺形式、深刻的文化意蘊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活力,成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動見證。在數字化與智能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重新審視甲骨文的多重美學價值及其對當代美育的啟示,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甲骨文的藝術美:意象世界的感性呈現
藝術的本體在于審美意象,即一個完整而富有意蘊的感性世界。作為古老的文字符號,甲骨文不僅具有記事功能,還展現出多維的藝術價值。它通過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藝術創造過程,將自然物象轉化為心靈意象,并最終物化為契刻于甲骨之上的視覺形式,形成一個融材料、形式與意蘊于一體的多層次復合審美結構。
在材料層面,龜甲與獸骨的自然肌理與人工鐫刻的痕跡相互交融,賦予甲骨文以原始、樸拙的物質質感。這種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肌理與歲月印記,不僅構成視覺體驗的一部分,更因深度參與了審美意象的建構,成為美感的重要來源。
在形式層面,甲骨文通過刀筆的方折圓轉與疏密布局,形成獨特的視覺節奏與韻律。其刻畫講究整體章法,字與字之間錯落有致,既契合鐫刻操作的便利性,又展現出古樸而嚴謹的秩序感。諸如“人”字取側立人形、“身”字似人體懷妊之態、“尾”字突出尾部的特征,皆以極簡的線條捕捉物象之神韻,體現早期文字象形表意的藝術智慧。
在意蘊層面,甲骨文憑借象形、指事等造字方式,構建出一個多元立體、充滿生命力的意象世界。甲骨文的意蘊具有某種程度的寬泛性、不確定性與無限性,這使得不同觀者在審美過程中能夠產生豐富且各具差異的感受。例如“尨”(máng)字,《說文》釋為“犬之多毛者”。其字形呈蹲伏翹尾之態,筆畫生動且富于民俗趣味。即使不識此字,觀者亦能從它模糊茸毛的視覺形態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這種“不識字亦能感其美”的審美特性,既彰顯出藝術美超越知識局限直擊心靈的力量,也體現出語言在流變中持續煥發生命力的內在規律。
甲骨文的技術美:功能與審美的古今融合
技術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范疇,其核心在于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的有機統一。甲骨文的制作過程本身就體現出技術性與藝術性的深度融合。在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刻寫需要嚴格遵循占卜儀式的書寫規范,其字形結構既要清晰可辨以滿足記事與溝通的實用需求,又要兼顧布局美觀,這體現了在實用中追求形式美的早期技術美學思想。
時至今日,在大工業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技術美的理念不僅得以傳承,更煥發出新的生機。甲骨文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正是通過將這一古老文字符號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與實用需求的物品,從而實現文化傳承與生活美學的有機融合的。例如,“甲骨魔方”將文字識讀功能與益智游戲相結合,甲骨文元素的咖啡拉花、耳飾設計等則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同時,借助現代設計語言,甲骨文所特有的方正之美、自然鐫刻感、金石氣韻、疏密布局以及純真原始之美,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配飾、包裝及服飾領域,使產品既承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
這種對“功能美”的追求,實際上是對歷史上兩種片面傾向的揚棄:一是只注重功能而忽視形式,二是將審美價值完全剝離于實用之外。甲骨文文創的成功實踐表明,優秀的文化傳承必須堅持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產品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具有同等重要性。這一理念與當前加強數字中文建設,推動語言文字作為“動態數字資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向不謀而合。
甲骨文的美育價值:塑造完滿人性的文化根脈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人超越功利的局限,發展完滿的人性,回歸精神的家園。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具有獨特而深遠的美育價值。
首先,它有助于培育寬廣的審美心胸與深邃的審美眼光。通過提倡以“游”的審美態度來觀照甲骨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得以暫時擱置純粹的考據或功利目的,進入與三千年前契刻者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深入感受其藝術與技術的交融之美,從而提升心理的自由度與開放性。其次,甲骨文所承載的方正之美、自然鐫刻之美、金石韻味、疏密布局之美以及稚拙原始的氣息,為培養健康、高雅、純正的審美趣味提供了珍貴素材。它幫助人們在直觀體驗中辨別美與丑、雅與俗,逐步建立基于金石傳統和文化根脈的審美判斷與自信。此外,甲骨文的美育實踐也深刻揭示了美育途徑的多元性與融合性——美育不應局限于校園或課程之內,而應延伸至社會教育、大眾傳媒、日常生活與數字技術等多個維度。例如,博物館與美術館通過專題展覽營造文化氛圍;《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媒體節目運用新媒體手段生動傳播甲骨文知識;文創產品、城市景觀與數字應用將甲骨文美學融入日常環境,使人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熏陶;同時,借助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和語言文字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化工具,可開發多感官參與的互動體驗,推動審美感知的深化與升華。
對青少年而言,甲骨文美育不僅能夠激發其“自由、活潑地生長”,更在潛移默化之間向他們傳遞著審美格調與理想。這一系列實踐與當前語文現代化進程中提升全民語言文化素養、促進教育公平、深化文化傳承的宏大目標高度契合,共同推動美育向更全面、更融合的方向發展。
甲骨文既是悠久歷史的見證,還是延續至今、充滿生命力的美學載體。其藝術美體現于意象世界的豐富與感性,技術美則彰顯于功能與形式在古今之間的巧妙融合。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深入挖掘甲骨文所蘊含的多重美學價值,將其納入中國語文現代化與數字中文建設的宏觀框架中加以運用,推動其從學術殿堂走向公眾審美領域,從文化遺產蛻變為生活藝術與教育資源。由此,讓這顆曾深埋于地下的文明種子,在當代科技的賦能與美育的滋養下煥發新的生機,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ㄗ髡哙崫櫇上当本┖娇蘸教齑髮W在讀本科生,鄭志剛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