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色彩絢麗濃重,彩塑形象豐腴祥和……站在復原臨摹的莫高窟第172窟前,盛唐氣象撲面而來。
??作為盛唐時期的經典洞窟,第172窟的塑像、壁畫俱在,但歷經歲月風沙侵蝕,早已失去昔日的風采。為了再現洞窟創作之初的風采,敦煌研究院整合基礎研究、藝術創作多支力量,歷經五年打磨,最終復現172窟千年前的藝術之美。這是敦煌研究院歷史上首次實現整窟復原臨摹,是理論、技術、人才各項條件成熟的結果。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并走進洞窟察看歷史悠久的彩塑、壁畫。隨后,他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敦煌研究院錨定“典范”和“高地”的建設目標,積極在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方面不斷創造新的敦煌經驗,讓敦煌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科技守護,讓莫高窟“延年益壽”
??千年莫高,保護為要。如何讓飽受風沙侵蝕的莫高窟“延年益壽”、綿延不絕,一代代敦煌人在堅持不懈努力。
??剛剛過去的暑假,敦煌莫高窟再度迎來游客熱潮,參觀預約“一票難求”,接待量直線攀升。
??“去年,莫高窟參觀人數達31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今年截至9月已接待238萬人次。”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雷政廣表示,如何平衡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是敦煌研究院必須應對的課題。
??早在2000年,莫高窟參觀人數突破34萬,與1979年開放之初的3萬人次相比,已經增長了10倍之多。時任院長樊錦詩前瞻性地預見游客持續增長的壓力,提出建設數字展示中心的構想。
??2014年,在距莫高窟15公里處,數字展示中心正式落成投運。游客先觀賞影片,再實地參觀。在翔實調研和反復調整的基礎上,敦煌研究院探索出了“門票網絡預約、單日總量控制、前端數字展示、后端洞窟參觀”的旅游接待模式,讓洞窟開放利用強度始終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這一經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作典型案例向各國世界遺產地傳播分享,稱“莫高窟以非凡的遠見,展示了有效的遺產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護遺產地的價值,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范形象”。
??“我們將繼續秉持負責任的文化旅游理念,既讓文物保得住,又讓游客看得好。”雷政廣介紹,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項目(二期)目前已基本完工,投用后將進一步提升游客體驗。
??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甘肅省石窟寺監測預警平臺上實時顯示著莫高窟的旅游開放狀況,包括窟內實時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信息,為洞窟的參觀調控提供依據。
??“當洞窟相對濕度超過62%,原則上就需要停止開放。”敦煌石窟監測中心主任王小偉比喻道,“監測中心就像保健醫生,每天觀察文物的‘脈搏’‘血壓’是否正常。”
??走進生物實驗室,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武發思正帶著團隊在熒光顯微鏡下做實驗,他坦言日常工作主要是與蟲害、鳥害、微生物病害“打交道”,為破解遺產地遭遇的生物學難題提供技術支撐。
??從初期崖體加固、壁畫修復、防沙治沙,再到科學管理、實時監測,敦煌研究院建起全方位科技保護體系。莫高窟的文物保護工作,也從往日的“搶救性”修復,邁向了更加從容、更具前瞻性的“預防性”保護新階段。
數字賦能,讓千年石窟在云端永生
??借助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新技術手段,為洞窟、壁畫、彩塑等生成數字圖像,為莫高窟賦予“數字生命”,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是敦煌研究院近年來發力的方向。
??走進莫高窟第44窟,外界的喧囂被悄然隔開,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的團隊成員專注地操作特制的設備。燈光柔和地打在壁畫上,每一筆色彩、每一道線條,都被高清鏡頭精準捕捉。
??文物數字化,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以44窟為例,約350平方米的壁畫,需要經過數據采集、小塊拼接、大塊合成、檢查、驗收、定位校正等多道工序,全程耗時大半年之久。
??在如此艱巨繁重的工作強度下,團隊多年來焚膏繼晷、晝夜奮戰,截至目前已完成300個洞窟的數字化采集,其中200個完成圖像加工,212個實現三維重建,169個支持虛擬漫游,積累了海量數字資源。
??“這些數據采集設備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介紹,“洞窟形制不同、大小不一,有的適合自動化采集,有的則需要手動操作。我們不僅研發了可移動的數字化試驗車,也研發了可靈活組裝的小型設備。”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已經掌握一整套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的關鍵技術,培養出一支百余人的專業團隊,并開始走上自主創新之路,不斷提高數據采集的精度。
??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成果被廣泛應用于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中。
??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向全球免費開放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與全景漫游,訪問量至今已突破2300萬人次,用戶遍及78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研究院再推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方便研究人員和愛好者進一步創新利用敦煌文化素材。
??數字化成果也在線下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在莫高窟“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游客只需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便可以走進莫高窟第285窟,抬眼即可看到莊嚴慈悲的菩薩,環顧四周是飄逸的飛天,仿佛真的穿越時空,在呼吸間感受敦煌藝術之美。
??從2014年“中華藝術走出莫高窟”展覽起步,敦煌藝術數字化成果已在全球舉辦40余場形式內容豐富的展覽,讓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變得可感可觸。
??目前,敦煌研究院數字化團隊正以每年10至15個洞窟的進度,穩步推進數字化采集工作。預計再用10年,莫高窟現存所有洞窟將全面完成數字化采集工作。屆時,這些千年藝術瑰寶將在數字世界中實現永生。
開放共享,讓敦煌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新時期,敦煌研究院勇擔新的使命。
??“敦煌莫高窟自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敦煌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郭青林表示,“如今作為受益者,我們也希望回饋國際社會,分享這些年在文物保護領域積累的經驗。”
??在敦煌學信息中心,學術資料的共享正時刻在數字世界發生。這里收藏著全球最全面的敦煌學學術資料。2024年,敦煌學研究文獻庫上線,納入“數字敦煌”板塊,讓世界各地的學者都能便捷地獲取珍稀文獻。“這正是研究院長期倡導的開放共享理念的體現。”敦煌學信息中心主任宋焰朋說,“我們希望打破地域限制,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敦煌學研究。”
??125年前,道士王圓箓在敦煌莫高窟清理流沙時,偶然發現藏經洞,意外打開了這座藝術寶庫。但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藏經洞出土的7.3萬件文物中,有約4.7萬件漂洋過海散落世界各地,被收藏于不同國家的近百家公私機構中。
??面對大量流散海外的文物,我們該如何應對?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楊雪梅介紹,各機構收藏數量和數字化程度不同,給開展工作帶來了困難。但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工作得到了許多國際機構的支持,目前已從國外獲得8300多件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包括10萬多張高清圖片。
??今年5月,“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目前已經錄入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物目錄74667條,發布敦煌文書經卷9946卷、圖像62000多幅,經卷內容識別780多萬字,首次實現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藏經洞文物全面呈現、解讀和共享。同時,該平臺還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圖像拼接、圖像綴合、知識圖譜構建、全文檢索等多項功能,讓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遺珍在數字世界中重聚。
??“過去幾年,我們創新引領做‘典范’,使命擔當建‘高地’,在石窟保護、學術研究和弘揚傳承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