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點評
范曾(中國當代書畫家,學者,南開大學終身教授):劉波從吾學詩、文、哲、史、書、畫三十余年矣,至今卓然有就。吾足以不愧者,每思韓愈《師說》傳道、受業、解惑,于此六字箴言,吾竭心力以赴,劉波之有成,固屬必然。
但凡藝術所以能為世所贊許,畫巨匠必具深厚之藝術功力,博雅之心靈感悟,與先賢意合神侔,然后下筆,可以說這也正是河南二程之“天人本無二,何必言合”之意,相信劉波在守成基礎上的騰飛,正未可預料其高也。
陳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上海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人物畫可以看出他取法顧愷之的優雅和飄逸,又從傅抱石和張大千兩位先生中往來參學,把山水和花卉的一些方法化用進來,但他沒有僅僅襲取前人的面貌,而是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情境。畫面呈現一種清新、古雅的氣質。
劉波的人物肖像畫和書法都顯示出經過正軌的科班訓練,在他這樣的年齡層次,對待傳統的文化和藝術,能夠有這樣的濃厚的興趣并且已經具備扎實的功力,實在極為罕見。
葉嘉瑩(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原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夫學習繪事,而能以讀誦古詩文植其根基者,此在今日誠已有如鳳毛麟角之稀。
夫南山豹變,北海鵬飛,資質與根基既已兼具,則其豐華碩果,固當指日堪期。
郭怡孮(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看劉波的畫如讀詩。因為中國的詩作多是言志、抒情的。他的畫骨子里的東西是詠懷、詠史,是對山水田園和歷史文化的依戀。
最可貴的是他能在情感的抒發和志趣的寄托方面,詩情與畫意如行云流水,他的心境和志趣在畫面上淡淡涌動,這是在當前的畫壇上似乎已經塵封了的情趣。
徐建融(中國美術史論家、書畫家):劉波君的畫,并不是以明清詩人之畫為法,其人物,是由畫家范曾先生入門,近師傅抱石、張大千,遠紹晉唐的畫家畫傳統,包括顧愷之的高古、吳道子的豪邁;其花鳥,則私淑惲南田,上接兩宋的畫家畫傳統,活色生香,妙奪造化。
田黎明(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畫學會會長):劉波是當代有影響力的青年學人,有影響力的青年書畫家,劉波為人忠厚,性情清淡,做人做事似有魏晉風骨,他做學問順從心底而問,艱辛跋涉而學,若登山向自然問道。劉波“尊德性,道問學”,以格物致知之理化為行萬里,讀千卷,深體人生奧妙,探究心學,對自然,社會,生活,主體向內窮究,逐漸形成了劉波領悟的忠恕之道和知行合一的“立處即真”。這一精進的境界呈現在劉波的人格、文品、畫品、書品所內現的生命真諦,即一個知識分子憂患意識而自然溢出的美德,有若忽見高山之士面朝云涌,以松為伴,潔凈平和,靜觀群峰,以心意寫而致廣大,盡精微……這是我認識的劉波。
楊曉陽(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藝術的價值在于創造,對于個體的藝術家而言,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無法復制的個例。劉波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各種條件,在每一個階段都竭盡所能。在詩文聯語、史哲思想、博物洽文甚至直接用英語進行交流、講學等方面都表現出優異的能力。我和他相識近十年,對他各方面的成長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也非常關注他的想法和實踐。而他天性平和、謙虛謹慎,這就給未來的發展留出很大的空間。祝福劉波不斷取得優異的成績。
傅京生(《中國畫苑》雜志主編):劉波的繪畫表現了中國人所特有的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老子·五十七章》)這樣的理念作為其創作思想核心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情懷。所以他的繪畫中的文化性,絕不是風格主義的。但他的繪畫也并沒有因此去表現敘事性的故事。而是以“筆墨”為載體,表現了中國人的“詩化了”的“生活意味”。此間,筆墨的“詩意化”,使劉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外在的形式語言,而通過“氣是形而下,道是形而上”這樣的文化理念,表現出的卻是具有“詩意棲居”屬性的畫面氣息所確立起來的象外之意。這就是劉波作品中顯現的終極境界的文化性所指。在這一點上,劉波顯然已經捕捉到了中國文化最本質的精神特征。
展覽時間:2025年9月20日——9月29日
開幕時間:2025年9月20日(周六)下午3點
主辦單位:北京杏壇美術館
出品人:黃和平
展覽執行:丁俊文、項興明
展覽地點:北京杏壇美術館(北京市西城區南新華街1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