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這一過程可概括為三個層次:讀美、品美與創造美。三者層層遞進,彼此融合,共同構成美術專業人才培育的有機整體。
讀美:理解美的規律
“讀美”是認知的起點,指通過系統學習,理解形式語言與美學法則。中外經典作品成為最直觀的教材。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構圖、色彩、筆觸與意象,輔之以臨摹和寫生,使其不僅“看到”,更學會“讀懂”,逐步構建起對美的理性認知與視覺積累。
品美:浸潤與共鳴
“品美”是情感的沉浸與審美的共情。學生在反復品讀中,建立與作品更深層的聯結——他們不再停留于技法分析,而是感知情緒、思想與文化語境,從而真正“進入”美,享受美,認同美。這一過程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是實現審美自覺的關鍵階段。
創造美:從接受到表達
“創造美”是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將所學所感與對自然、社會的觀察相結合,融入個人的生命體驗與思考,最終創作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作品。這一過程不僅考驗技巧,更強調觀念的生成與表達的原創性。
然而,當前不少院校的美術教育仍普遍存在明顯短板,例如課程中機械寫生習作占比較大,創作訓練課程嚴重滯后。往往直至大四才開始畫大幅畢業創作,不少學生不知道創作為何物,作品呈現的往往是指導老師的想法,畢業創作淪為教師想法的復制品,缺乏真正的獨立思考與創造性轉化。
為此,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從2024年起重新構建了繪畫專業培養方案:大一聚焦“讀美”,重經典解讀與基礎訓練;大二側重“品美”,強化審美判斷,增加創作規律基礎課程;大三、大四推行導師制,發揮師徒制優勢,以“創造美”為核心,鼓勵學生開展主題性、系列化創作,在持續實踐中發展個人藝術語言。
教育之道,在循序而漸進,在厚積而薄發。我們相信,通過這樣系統化、有階次的教學設計,將更有力地推動學生從“讀美”“品美”走向“創造美”,真正成長為具有深厚審美素養與原創能力的藝術實踐者。
(作者系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原文首發于2025年9月10日《河南日報》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