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畫藝術創作在取得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了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喧擾著觀者,也困擾著畫者。有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延續下來,至今仍未有良方相救的;有的則是近年來不斷生發而愈演愈烈的新癥狀。筆者梳理后,發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畫表現形式演化成“高大全”的拼貼。隨著美術館的展墻越建越高,為了達到最佳展示效果,各大展覽都規定了畫作的最小尺寸,從整體展覽效果而言這也無可厚非,相對統一的尺寸總比大大小小掛起來好看得多,但卻將中國畫創作引向了“高大全”的拼貼畫。
所謂“高”,就是畫幅高度以展墻高度為依憑,最好以主辦方要求的理想高度為最佳。所謂“大”,就是畫面視覺沖擊要大,在評選時必然占優勢,如是小畫,你得畫一組,在裝裱時拼接成規定尺寸的大畫。所謂“全”,就是大畫不易,逼你使出“十八般武藝”拼拼貼貼,不僅寫意、工筆并用,最好再借鑒一下其他繪畫的材料,弄一點油畫的筆觸,加一些浮雕的凹凸。
為什么會這樣?中國畫的大畫是不好畫的,畫里沒了氣韻它就不是那個味道了,大尺幅作品對畫家筆墨駕馭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展覽的尺寸要求又擺在那里,不符合尺寸要求連初選都進不了,只好勉強為之。于是就打著創新的幌子東拼西湊,結果畫面倒也協調,甚至吸人眼球,但那早已不是中國畫了。
二是中國畫藝術形象漸成為攝影術的翻版。這是當前中國畫創作頗受詬病的一個問題,尤其在青年畫家群體中普遍存在。手機拍照的普及和網絡圖片資源的日漸豐富,為畫家獲得創作素材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傳統的現場寫生和速寫取材方式則成了少數畫家堅守的藝術形象獲取途徑。客觀來講,攝影照片獲取途徑的便利化大大開闊了畫家藝術創作的眼界,過去很少見到或沒有見到過的事物,如今“百度一下”,隨手可得。我們先拋開知識產權問題不談,但就畫家藝術創作方式而言,現如今直接使用照片提取藝術形象早已是“砸吧無味”的話題,如果在合理的界限中使用自然可以,可界限的模糊,致使中國畫與攝影的視覺邊界在不斷接近,幾近翻版。
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在于照片的廣泛使用弱化了畫家藝術形象的提取能力,另一方面照片的獲取便利化滋生了畫家體驗生活的惰性。通過投影儀直接將照片投射到宣紙上進行描摹,尤其是在一些大尺幅人物畫創作中已成為普遍現象。這樣的創作方式與創作態度會產出一批怎樣的作品?無疑,繪畫作品成了照片的翻版,畫家成了會吐色的噴繪機。
三是中國畫筆墨的寫意精神日漸式微。這一現象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問題,而是自新世紀以來延續下來的老問題。關于對當下中國畫藝術創作寫意精神式微的批評,已成為一個周期性探討的學術問題,盡管批評的聲音從未間斷,但問題依舊未能如愿解決,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寫意精神是中國畫藝術精神的核心命題,是區別中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本質特征。對中國畫寫意精神的認知不是一個簡單從技法層面對其寫意性的理解問題,而是一個民族文化深層結構認知與實踐法門的關系問題,也就是中國畫藝術創作與中國文化精神的互動問題。同時,這還牽涉出一個普遍性的認知誤區,很多畫家可以理解“寫意畫”的寫意性與寫意精神,而不能理解“工筆畫”的寫意性與寫意精神。實際上,“寫意畫”與“工筆畫”只是就藝術創作形式而言的,是技法上和方法上的區別,在藝術審美上和文化精神上是別無二致的,寫意精神同樣是“工筆畫”的本質特征與核心命題。
盡管這三個問題只是當前中國畫藝術創作諸多問題的一部分,卻是亟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這不僅僅是畫家本人藝術創作的事情,而是要從知識產權保護、展覽評審標準、藝術推介方式,乃至美術批評引導等多方面都要有所思考和拿出舉措。
賈峰(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