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思】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敦煌研究院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diào),“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jié)果。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為新時代的敦煌學研究、敦煌文化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
古代敦煌被稱為“華戎所交一都會”。從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可知,兩漢時期,敦煌就曾接待過安息、大月氏、康居、大宛等許多亞洲國家的使節(jié)。敦煌文書雖然以漢文文書為主,但也有梵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突厥文、粟特文、西夏文、敘利亞文、八思巴文等文字書寫的資料。在敦煌壁畫中,也有許多反映各民族交流、融合、發(fā)展的畫面。
古代絲綢之路的興盛和繁榮,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匯。作為中外文明交流產(chǎn)物的敦煌,也是文化交流、融合、匯聚的窗口。敦煌文化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于一身,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nèi)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敦煌文化既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jié)晶,同時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在歷史長河中,敦煌始終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并不斷吸納、接受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隨著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文獻的發(fā)現(xiàn)、流散、在世界各地被收藏,國際上出現(xiàn)了“敦煌學”,使敦煌走向世界。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結(jié)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屢遭破壞偷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為代表的三代敦煌學人,長期堅守在西北邊陲,秉承“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為莫高窟保護和敦煌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敦煌屬于中國,敦煌學屬于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的,“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近年來,我們在敦煌學領域的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如敦煌石窟的考古斷代和藝術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海外所藏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shù)字化回歸正有序進行,世界各地所藏敦煌文獻的圖版已基本完成出版,敦煌文獻的校錄釋文成績突出,在敦煌歷史、語言文字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隨著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推進,敦煌學研究的范圍更加寬廣,敦煌學與絲路文明的結(jié)合更加緊密,中國學者將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作者:劉進寶,系浙江大學歷史學系主任)